首页 碧血大明 下章
卷四、三足鼎立势 第二百一十五章、
 四、三足鼎疗第二百一十五章、建国大业

 …崇祯大帝一生为国为民,其建树之多,其目光之远大,古往今来,少有明君能匹敌。大胆收服前大顺军师李岩和大西军张献忠世子李定国,让其训练新兵,军力大涨…开设各类军事学校,以朝中各大名将授课,各个久考验的士兵讲述战事应变之法。其中尤以方以智为山长的火器研究学院成绩最为显著,大明改良红衣大炮,将数吨重的大炮改成仅一吨左右易于运行威力却更大的神威大炮,更为以后的征清灭寇涤讪坚实基础…世人皆对崇祯大帝之果敢作风惊为天人,大明总设计师,是崇祯大帝头上又一闪耀的光环…

 …-《崇祯大帝正传》

 大明崇祯十七年八月二十四,西历1664年9月13,对于大明而言,这是一个极重要的日子。

 因为大明沿海各地的市舶司的奠基仪式就要开始。据市舶司司长王福的统计,在建设官署的经费上,各地的世家富豪皆是把钱不当钱的死命捐,你捐十万两,我捐十八万两,单是广州个港口便收到捐款四百多万两之巨,而要求登记船只想参加海外贸易的人就多达五十多家。

 当崇祯将王福的这个奏折递给朝中大臣传阅之后,朝中顿时一阵议论纷纷。战时期,这些商人竟然有着如此之巨的财富,简直是不可思议。唯有少数人知道,战争财才是最容易赚的。囤积粮食等资源,再低买高卖,所赚利润可是太平世的数十倍;又或者冒杀头之危,贩卖兵器马匹,甚至铁料,一夜暴富也非难事。更何况沿海地区在郑芝龙的带领下不多不少都参与走私行当,其所积累的财富比内陆如代积累的财富还要多上几倍,他们这次的捐款也不过是雨。这些世家富人,肯如此出钱出地来讨好朝廷,看中的就是能出海贸易这种香饽饽。能出海贸易,出一趟海比在内陆开酒楼做三年的生意还要多得多。如同后世地某个国家,就是以战争起家,大把把的卖武器,发别人的国难财,最终一越成为超级大国。

 崔慕白却是提出异议:“启禀皇上,让商人获利,国家获税,似乎很正常。可是,大多的财富聚在少数人手里,社会只怕会动不安。恐怕还要抑制一下方好。”

 “哦!”崇祯一惊然后却是一喜,想不到崔慕白这么快就联想到社会贫富悬殊带来的不良后果,当真是能人“依卿所言,当如何是好?”

 “臣认为,当按商品不同而提高税额。”崔慕白沉一下后道“或者限制每家出海贸易的船只数量和出海次数。”

 这分明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一旦有此限制,只怕会弄巧成拙。不可取。崇祯又问道:“不知诸卿对崔卿的问题还有什么看法?不妨各抒已见。”其实,崇祯所想的却是扩大内需,增设工厂。你出海贸易不是要货物吗?我就设新厂,将各地的百姓参股进来,工厂收益再分派给百姓,你出海越多,工厂收益就越多,百姓所得也就越多,即使还是赶不上出海地商人,可也大大拉少彼此之间的差距。只是合股开厂,利益当头,得小心考证才行。

 免得尾大不掉。前世地国企便是前科。

 崇祯一问话。朝中诸人却是你看我我看你。硬是说不出什么好主意来。还是缺少经济型人才。不过也难怪。贫富不均地现象在那国那个朝代都不可避免。实在不行还是用自己地方法吧。于是道:“诸卿回去好好想想。然后提条陈于朕。朕可承诺。谁地主意好。朕有赏。”有些关乎国家长治久安地政策。必须而让全朝官员参与。这样定下地策略才会更好地实施下去。少了很多阻力。国家和身为皇上地自己也轻松不少。

 “接下来。朕想与诸卿谈谈学堂之事。朕想在各个学堂安算术、科技、军事等学科。以增加大明建设所需之人才。不知诸卿有何意见与看法?”

 学堂是崇祯想要播下去地火种。要成为崇祯百年之后燎原地火星。使得大明之火更加旺盛。军事。只是维护国家安定地手段。文化才是治国之本。

 钱学谦第一个站了出来道:“臣有异议。算术、科技、军事乃微末之技。耗时烦琐之极且须劳心劳力。若是安进各个学堂。只怕会分散各个士子地精力。只怕不妥!”

 “哦。微末之技?”崇祯笑问道。“那新式火又做何一说?若是没有新式火。只怕朕还没有信心重掌乾坤。分散精力?若是士子只喜欢圣人之说。倒不可勉强。朕只取专之人。”

 钱学谦又道:“就算加设这些学科又当如何教授,结业后又当选拔呢?这又给吏部增加负担。如今朝廷四处征战,国库空虚,再难承担额外花费。还请皇上三思。”

 “钱谦所说有理,该如何教授和选拔,是个问题。宋卿乃工部尚书,手中大把可当教谕之士;嗯,兵部当也有许多知兵的老将军和士兵,史卿你就将闲赋在家的老兵老将都叫出来,让他们发挥余热,当然了,绝不让他们白干,当上教谕地,皆发奉禄,由朝廷出。而钱卿久居礼部当知如何选拔,就由钱卿、宋卿和史卿三人一起商量出议程出来。“

 三人齐声应是。

 “钱卿莫要少看这些所谓的微末之技。只有将他们发扬光大了,大明才能长治久安,屹立于世界前列。尽快办妥。议程出来后,第一时间递于朕。“崇祯语重心长的道,”若是殿中各位诸卿也有什么建议也可一一提出,还是那句话,凡是提出有用建议的皆可有赏。”

 “曾闻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朕希望大明也开创百家争鸣之时期,不让古人专美于前。”

 见得钱学谦又发言,崇祯微笑先道:“朕知诸卿所虑,乃怕百家争鸣之时会使国人思想混乱。朕在此明言,若是为任五品以上高官,必须参加科考,否则,绝不录用。”

 崔慕白与钱

 人听得崇祯如此一说,这才放下心来。虽然百家争国时代,儒、法、道、墨等著书讲学,互相论战,出现了学术上的繁荣景象,但是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烈和复杂的政治斗争。如果毫无顾忌的要重现百家争鸣,大明刚刚出现地一丝生机也会给鸣掉。

 既然皇上已经有着了这样的准备,那么不让古人专美于前的百家争鸣,也落在自己这些文人士子身上。虽然著说立传成就一代宗师非是易事,但是终究有着这样一个机会。读书人除了修身治家平天下之外,最为热衷的便是能够成为一代学术大家,如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或著学名传青史,如司马光的《资治通鉴》。

 钱学谦身为礼部尚书更为折衷于这个崇祯地这个决定,立马道:“臣必定与两位大人一起商议,尽快递呈与皇上。”

 “如此甚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众卿需多加思量。”

 等得众人记下,崇祯又抛出一重磅炸弹“如今,朕寻得一名俊才,此名俊弃暗投明于朕,其勇气其本事,皆是人中之龙。今特地替大家引见一下,以后也好共事。”

 话音刚落,王承恩便尖声叫道:“传李定国上殿。”

 看得李定国气定神闲走进殿中,百官皆是大惊,此人正是张献忠的义子。在张献忠地四个义子孙可望、艾能奇、刘文望当中,李定国最为厉害,手中不知粘染多少大明官员的鲜血,实是百死莫属,为何皇上还要起用此人。

 “臣拜见皇上,愿皇上万岁万万岁!”

 李定国地三呼万岁将众人从沉思中惊醒。

 还没等崇祯反应过来,帘有数名官员站了出来齐声道:“李定国乃是逆贼之义子,杀害朝廷官员无数,其罪当诛。

 臣等恳请皇上下令将其推出午门斩罪,以警效尤。”

 崇祯扫眼看去,皆是四品以上的官员“哦。李定国决意投靠朝廷,此前恩怨也就一笔勾销了。况且,他也是个知兵事之人,朝廷又正值用人之际。”

 “皇上,万万不可。李定国必定是看到朝推大,这才见风使舵地投靠朝廷,此人必不可靠。”

 “是啊。皇上,如果此次收拢李定国,下次必定又会有许多人抱有侥幸之心投靠朝廷,这些人必定使得朝廷混乱。”

 “皇上,李定国乃是知兵事之人,此次前来投靠正是用了苦计。若是皇上接纳于他,他又会使出离间计,离间君臣之间的感情,从而达到从内部瓦解大明的可怕企图。”

 “臣等,还请皇上三思。”开始是你一言我一句,最后齐声道。

 崇祯皱起了眉头,这些人是真心关心朝廷还是与李定国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连朕也容得下李定国,你们却是用放大镜挑错。“众卿家所虑极为有理。不过,朕已经考察过李定国,此人乃是诚心投靠,非是三心二意之人。你们就放心好了。”

 “皇上…”

 “嗯!”崇祯假意一怒道“朕意已决。众卿休要多说,若是出了事端,就由朕来负责好了。”

 崇祯在南京定都施策以来,帝威隆,上几在誓师大会之上,帝威更是达到不可思议地地步。那些站出来的官员,见得崇祯翻,纷纷闭口不再言语。

 “李定国,朕封你为虎牙都尉,协助虎牙将军李岩负责练兵之事。”崇祯又冷冷道“朕虽保你。可谁若是揭发尔不良企图,包你即时人头落地。”

 “臣对朝廷忠心一片,岂敢辜负皇上一片苦心。臣必肝脑涂地,竭尽皑助李将军。”李定国跪地朗声道。

 “很好。你下去吧。”崇祯挥挥手道。

 “臣先行告退。”李定国起身退出去,朝英殿上皆是正五品以上的官员,他区区一个从六品的虎牙都尉是不可能有资格站于殿中。

 崇祯再次开口道:“杨卿,如今朝廷在册登记的人口数是多少?可耕地为何?”

 “回皇上,除去陕西、河南、山西、四川、京师四省一隶没有计算在内,总共一亿三千四百八十三万六千五百一十四人。其中男壮丁八千六百二十万六千零三人。”杨子荣上个月就给崇祯吩咐清点人数和可耕地,所以回答上来也是极为快速“据前截止,同样除去上述四省一隶外,共有可耕地是13万顷。不过,据臣计,此数据还可持续增长,因为还有不量的民涌入朝廷现在辖区,他们还会持续不断的开垦荒地。”注:(以上数据为大概估计。)

 “嗯,也就是说,如今人均耕地足有一顷。”崇祯思索道“杨卿,你要注意一下,莫要过度开垦荒地。如今天气似乎在持续干旱,没有水再多地耕田也是没用。开荒之事可以放一放,你今后的重点是提高耕地的产量。对了,最好召集有经验的老农,将那些耕作技术和如何选取优质种子地种种经验一一录书成册,如《齐民要术》一般,成为一部可传万世的有用之书,到时发放各地县令,以助当地。

 胞田需水,水利建设也是必不可少。宋卿你多派知水利之人协助杨卿,务必将各地的江湖尤其是长江黄河等易发水患之地考查一番,凡是须开渠挖道、凡是要巩固坦防的,皆写成条陈直接递送于朕,朕亲自给你批。昔有大禹治水、苏公之堤、李冰之渠,朕也要你们建一条,哦不,建无数条造千秋之的名渠名堤出来。”

 殿中官员不断暗记皇上所说之言,可是皇上越说越是兴奋,竟然如滔滔不绝地长江之水,有着非要淹死众官员才肯罢休的姿态。

 “说到耕作,朕又有一想法,农业采取的方式了可以变上一变。一贯的小家庭式的耕细作固然可以提高产量,但是提高也很有限。朕希望,所有农民在当地官员地组织下,实行统一的大规模地耕作,这样就不会出现劳动力闲置地情形,也便于集体应对暴雨、大旱之类地自然灾害。不知诸卿有何意见?”

 卑手道:“皇上的刚才所说,皆是利国利民之策。虽然琐碎也不过一件费时之时,倒也易办。只是建设水利,不但耗时费钱,更要大量的劳动力。如今朝廷又四处征战,只怕国库支撑不过来。”

 “杨卿考虑的也极为有理。”崇祯想了想道“先行考察水利,以待国库盈之时再行实施,不过,易发水患的河堤却是不能再省。王福,建设市舶司官署所需要地银两并不用太多,你从中提取充入国库以用户、工两部所用。”

 “遵旨。六个港口可得白银1650万两,除去必要的费用,可以提出1300万白银以充盈国库。”王福向前回道。

 哗,市舶司果然是个肥得油地官衙,还没有开始开始进行贸易,就已经有如此多的银子。悄悄下十多万两白银也够自己吃用一辈子。可是有黑面阎判阎应元缉查市舶司倒是难以入手,嗯,还是与市舶司司长王福多点来往才行,安自己人进去。只要阎黑面走了,便可大肆下手。不是说,钓大鱼就要放长线不?一些官员又开始起了贪念,在心中暗暗算计。

 “不。”崇祯沉思一阵又道“不能将所有银两充于国库。你提出700万白银于国库,保留600万银子以备有用之处。”60两,可是用在六大港口开设工厂作坊地运营费用啊。不然,如此多的世家争着出海贸易,无货可买,贸易又从何做起,这才是钱生钱地道理,等下散朝后得与王福崔慕白等人谈论此事。

 杨子荣脸上一笑道:“启禀皇上,有着这700万两白银支持,臣可保朝廷年年大丰收。”

 “杨大人,这些银两可不是用全在农业之上。还有我工部的一部分。”宋应星在一旁提醒道“皇上,制造火器的铁材已经所用无几,最多再支撑多十多天就要用完了。”

 钱啊,什么都要钱啊!崇祯听得眉头一皱:“朕已经让人尽快调派铁材过来。宋卿你也多派人勘探各地,找出矿藏出来,自己去挖。如果实在不行,你们就研究开发新地火器。”

 “臣遵旨。”

 “王福,你尽快安排市舶司的建好。尽可脑旗弄起来。现在到处需要钱来支持各地建设。”

 “臣遵旨。”

 杨子荣又上前道:“方才皇上言及,所有农民在当地官员的组织下,实行统一的大规模的耕作。臣怕百姓不同意,毕竟那些田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是不想别人手于他们的田地。而且就算百姓肯,也怕当地官员从中贪墨。”

 “杨卿,大规模耕作好处多多。你让人多多解释就行,如果还是不行,就先行搞试点。试点搞得好,不怕他们不答应。”崇祯现在是绞尽脑汁地给官员们指示,给他们点火,然后再让他们在大明各地遍地开花“至于贪墨,这种事情绝不能出现。注意,当地官员只是起到组织监督作用,绝不能掺合到里面去。若是查到谁敢贪墨,朕诛他全家。对了,马卿,你立即起草一份临时律法,主要针对贪墨官员的惩罚。贪墨五百两以上革去功名,三代不能为官;贪墨一万两以上,抄家灭族;贪墨十万两以上,除了抄家灭族之外,还须刻碑立于路口以供万民唾骂。”世用重典。你们不是看重名声么,朕就让你们名声扫地。看你还贪不贪!

 “这?”马士英与六部各位大佬对望了一眼道“皇上,如此刑量,只怕过重了。”

 “过重?”崇祯哼了一声道“若是他们好好为官治民,不做贪墨之事,朕又岂会为难于他们。他们贪墨便是有辱圣人,替其祖宗蒙羞,也说明朕用人不严。要知道他们贪墨一两银子便使得一家百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又使得十家百姓对朝艇去信心。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如果不落重刑,又如何对得起那些将身家性命托于朝廷地百姓。”

 马士英没想到崇祯竟然说出这么一番话,不过细心思量,皇上所说的却是极为有理,贪墨一两银子便使得一家百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又使得十家百姓对朝艇去信心。马士英深深一弯道:“皇上英明,臣必定严格照办。”

 同样的,这番话又惊得刚才还思量讨好王福地官员浑身起冷汗。仅仅贪墨五百两便要革去功名,而且三代不得为官,这代价也太大了。革去功,那是自己的辱,三代不得为官,那是全族地辱。若真是贪墨,只怕贪得银两也无福享受;更岂论刻碑于路口与臣一般被百姓唾骂。

 “嗯,或许,官员的俸禄偏少。这样吧,崔卿,你对现有官员进行考查,若是清廉官员,即便是政绩不佳者,俸禄双倍。若是既清廉且政绩甚佳者,朕必不吝于赐赏。”

 听得崇祯如此一说,崔慕白刚才与马士英同样地担忧已经消去:“臣遵旨!”

 “刚才朕之所言,皆是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众卿须齐心努力以强盛朝廷。朕于昨晚立下一训示,凡有功于朝廷之功臣,其身后百年,朕必让人刻录记事于石碑于英烈墓,以供后人瞻仰。”

 崇祯似乎对刻碑用上了瘾,臣、贪墨之人刻碑于路口以让百姓唾骂,为国牺牲之兵、有功进行之臣皆刻碑于英烈墓以让后人瞻仰。这些做起来简单,却是紧紧抓住封建文人士子看重名声的死,简直是百试百灵。

 有功进行之臣皆刻碑于英烈墓以让后人瞻仰,这是何等荣耀,这可是配比传史册地荣耀。百官心中一阵激动,热血上涌,恨不得立即做出几件轰轰烈烈地大事,皆是齐声大呼:“皇上英明,臣等必竭心努力。”

 “朕对诸聊很有信心,必定能完成此等建国大业。”崇祯大声说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借用此言,愿诸卿与联共勉之。”

 (6K大章,求所有票。)  M.ShANzXs.COm
上章 碧血大明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