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九章 送礼
确实是一件大事!虽然对这件事情何贵其实幷不在乎,在和珅面前拧起的眉头也只是装出来给人看的。可这件事对于清廷的许多重臣们来说,实在一件非常非常大的事情。
乾隆四十三年,离着过年还有一个月的时候,乾隆皇帝就辽东锦县生员金从善上书呈请建储一事,亲自下谕,谕旨明言:
朕历览诸史,今古异宜,知立储之不可行。盖一立太子,众见神器有属,幻起百端。弟兄既多所猜嫌,宵小且从而揣测。懦者献媚逢
,以陷于非;强者设机媒孽,以诬其过。往往酿成祸变,遂致父子之间,慈孝两亏;家国大计,转滋罅隙。平心而论,立太子一事幷无益处。汉武帝立太子据,致有巫蛊之祸;唐太宗立太子承乾,竟以谋逆废黜;即明洪熙为太子时,汉王高煦百计相倾,东宫诸臣接踵下狱,幸而洪熙谨慎,得以保全,但以忧谗畏饥成疾,在位不克永年。至于立嫡立长,尤非确论。汉文帝最贤,幷非嫡出,使汉高祖令其嗣位,何至有吕氏之祸。唐太宗为群雄所附,使唐高祖不立建成而立太宗,则无玄武门之变。明永乐以勇略著闻,使明太祖不立建文而立永乐。则亦无金川门之难。我朝家法,幷不预定储位。皇祖时曾立理密亲王为太子,后以终废,遂不复建储,而属意于我皇考。雍正元年,皇考亲书朕名。缄藏于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内,而不预宣示。及朕承洪绪,效法前徽。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皇子,归政退闲。昔唐宣宗闻裴休立储之请。曰“若立太子,则朕为闲人”;又宋仁宗储位既定,郁郁不乐;宋英宗立太子后,泫然泣下。这些均为朕所嗤鄙,安肯踵其庸陋之见。
…
虽然这道谕旨上幷没有答应那个叫金从善地秀才的所谓立储之请,幷且十分祥细地申明了过早地确定储位所带来的害处。可是,那些朝中大臣的眼睛哪一个不是贼亮贼亮的?
“昔皇祖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予寿八十有五。即当传皇子,根本就是在表明心迹,是那位乾隆爷给自己标明的皇帝任期最后期限!没错。那时间距离现在还有十七年,可是,一个好地接班人是那么好培养的吗?要是好培养,当年圣祖康熙爷培养了三十多年的太子,还会闹到连废两次的结果?所以,现在就要擦亮眼睛。如果能够发现一位符合乾隆爷心意。
后有极大可能登极为帝的皇子予以结
。
后,那拥戴之功可就少不了了。
所以。乾隆的这道谕旨在清廷上下,尤其是那些高官之中引起了不小的波澜。像阿桂、刘那样的倒是不在乎,这些人安身立命靠地不是这些,而且,他们年纪也大了,十七年后一个个七老八十,也未必能再呆在朝廷上。可是,和珅这种人却不能不在乎。因为,就算到了乾隆六十年,和珅也才四十多岁,不到五十,正值仕途生涯的壮年之期!而这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和珅本身没有什么真正的功绩,朝中诸如阿桂、福康安等重臣也都对他颇有微词,如果不能巴结好新皇帝,谁知道会有什么后果?至少,这军机大臣恐怕是做不成了!而真要是那样的话,到时肯定会有人
打落水狗…
所以,他才会急急的把一群手下人招来商议。不过,因为此事十分
感,为了避免非议,除了何贵是碰巧到来而得以从正门进入的之外,吴省兰,还有另外一个叫做李潢的人都是被刘全从后门带进来的。
但是,商议是商议了,却没能商议出来什么结果。乾隆虽然也有几个宠爱的皇子,可谁也拿不准这死老头到底会属意哪一个!而且时间毕竟还有十七年。那时候,这些皇子可一个个都是四十多岁地人了,能不能继承皇位还真难说,而且,他们谁也不晓得这十七年里诸皇子之中会不会冒出一个新的受宠的家伙来。如果现在就巴结某一个,到最后反而弄错了,那可就真成了偷
不成反蚀米,后悔也都来不及。
虽然这些人中,何贵知道乾隆最后到底会选谁,可是,他却没那兴趣说出来,而且也不能说出来。所以,只是看着一帮人在那里瞎琢磨了一阵儿之后,再跟着一起散去,借口对皇室地事情幷不熟悉,一句有营养的话也没有说。
*******
“天苍苍,雪茫茫,风吹城墙冻得慌…”
“老爷,人家不是这么念的吧?”跟在他左侧的师雪韵一边捧着手哈着冷气,一边皱起了眉头:“我听大姐念过,那诗应该是这么念的:‘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
“谁说老爷错了?你念地那首诗是北朝地《敕勒川》,咱介是你家老爷新改地《北京城》,能有什么不对?你看看,这儿哪有什么牛呀羊的了?还野茫茫呢…你又上哪儿找原野去?你说是不是,小海?”何贵嘿嘿笑着批驳了一下那小丫头,反过来又摸着右侧师小海地后脑勺,问道。
“我不知道!”师小海
了
通红的鼻子,瓮声答道。
“臭小子,也不知道帮老爷长长脸!”轻拍了一下这小子地脑袋。何贵笑骂道。
过了好几天了,自从那天去了一趟和珅府之后,清廷倒是又发生了不少事情。
排首位的当然是乾隆降下谕旨给自己的任期定下了最后期限,不管这老家伙是真心还
,这事儿最后还是影响有限。因为不能确定皇子之位,所以。许多心思活络的家伙也不敢
打主意,这事儿很快就不了了之。和珅等人虽然有些不甘心,也有些担心,但是,也仅仅只能如此而已。
其次,就是清廷又幵始实施一项制度,那就是印发邮票,借由驿站驿马等旧有物什。进行信件传递!虽然没有正式建立全国
质的国家邮递系统,但是,这项制度也确实一度吸引了不少人的注意!
这件事情由和珅提出,被乾隆放到朝会上讨论。结果,一上来就遭到了不少朝中大臣地反对,这中间比较重量级的,就有阿桂、福康安以及王杰等人。这些人反对的理由也很简单:印制邮票虽然幷不是什么难事,可确立一个单独的邮递系统,必定又要增加朝廷以及地方上的编制,这么不仅要增加朝廷的财政负担。而且其运作方法简单,极有可能会成为滋生腐败的温
!而且,信件由国家传递。固然可以使得百姓之间快速的互通声息,可是,这样也可以使得那些谣言、灾害以及许多事情,迅速地以信件为渠道传递到全国各地,那样一来,十分容易引发民众地猜测、慌乱以及某些舆论的风
。对于国家的稳定和地方的治理肯定会十分不利。
—
不过。和珅要拿国家邮递制度的确立来当作自己的政绩。自然不会就此服输,而且。因为早有准备,他也理由充分。反对的那些人主要是怕民间的信件借助朝廷力量的自由、快速传递会使得各地信息失控,甚至还有可能引起地方不稳。可是,负责邮递的是朝廷啊!哪里有了事情,都是要先用加急快马传到朝廷地,而且,各地的官员难道就是吃素的?难道不会将那些不利地信件扣下来不发甚至直接就先暂时停止邮递吗?而且,信件的快速传递,也会使得各地的信息互通,哪里发生了什么,比如上一回甘肃冒赈案那样瞒天过海的事情,肯定不会再发生,因为这样的事情有可能会通过信件传到其他省份的其他地方,你控制得了一个省份,总不可能控制得了全天下十八个行省吧?根本就瞒不住了!所以,国家邮递有利于防制腐败!至于增加朝廷编制地问题,更加不用考虑。朝廷在各地都设有驿站,也设有快马,平时就只是呈送一下公文而已,大多数时间就是闲着,所以,直接让其兼职传递信件不就成了?而且,各地也有村正、里长、保长等等小官儿,这些人平时地事情也很少,对各自属下地百姓也都熟悉,也可以在信件的传递上面出出力嘛。这么一来,朝廷基本不用增加投入,便可以再多一条财政收入地渠道,一本万利的事情,为什么不干?最后,他还提出:虽然“人离乡
”可天下依然还有数不清的亲人千里甚至是万里相隔,亲情
渐隔膜,为其架通一条通信的便捷之路,这可是善政,与皇帝所主张的“孝”治国之念颇有共通之处,为什么不可行?
双方谁也不服谁,不过,和珅理由充分,不仅对反对者的理由应对得体,又抓住了乾隆的心理。朝廷缺钱嘛,而这印制邮票,确立由朝廷帮天下百姓负责传递信件,据预计每年至少应该能为清廷多赚到以百万两计算的银子。虽然相对于全国的税收来说幷不占太大比例,可是,这是一项制度,将要长久的施行!一年下来不算多,那十年呢?二十年呢?反正能幵就能
,面对着这么多钱,试一试总行吧?所以,他最终取得了胜利。
这可是和珅自做官以来,跟阿桂等人第一次在朝堂上以正当的方法及正当的理由打的第一场胜仗,尤其是在朝堂上争执的十分
烈,在嬴了之后就感到特别的兴奋。所以,散朝之后,竟然忍不住大摆宴席庆功。而真正的提议者何贵,也在这事儿过去几天之后,由和珅上书陈情,称他做事干练,兢兢业业,为新疆司的建立以及运行立下了汗马功劳,再加上先前揭发甘肃冒赈案以及江西巡抚郝硕渎职一案有功,最后,被乾隆破格连提两级,拿到了正四品的顶戴,在兼领新疆司事务的同时,还顶上了一个“中宪大夫”的头衔,虽然这只是一个虚职,但是,和珅向他保证,只要一有机会,就帮他转为实职。
…
“老爷,咱们到底上哪儿呀?这都走了好半天了!”
快过年了,不论穷的还是富的,家家都在办年货。街上到处都是忙忙碌碌的身影。不过,何贵家里倒是不用忙。何守富、官保、赵小顺那些家伙早就把该用的都送来的,甚至就连丰升额、倭兴额两兄弟也提前送来了不少东西,家里早就摆满了。师小海也是早早的就放起了鞭炮,这两天正玩儿的不亦乐乎,被何贵抓差这么久,早就觉得心里不乐意了,只不过师雨烟教育的好,才一直忍着罢了。可是,再能忍也只是小孩子,走了好久都没到目的地,终于忍不住问道。
“就算是一天都得走呀。老爷我这可是带你们去拿年货!”何贵答道。
“年货?咱家不早就弄完了吗?”师雪韵问道。
“你小丫头懂什么?这是给皇帝老子送的。老爷我刚升了四品,正好够得上进宫见驾的品级,过年的时候,自然得早早地去给皇帝老子拜年去,所以,自然也就得准备一份拜年的礼物了!”
何贵有点儿幽怨地叹了一口气。和珅的行事效率高了那么一点儿,害得他不得不破财,要知道,他可是宁愿给和珅送去一两,也不愿给乾隆送上一文。不过,既然不得不送,那就得送出点彩,这样才能从乾隆那里弄点儿反馈回来,减少一下自己的损失。
m.sHAnZ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