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行散记之二: 生活在别处
来到广州之后,我特别想透过文化的遗迹来窥视一种古
古香的东西,犹如北方京城藏在古巷深处的四合院,镌刻着沉重沧桑的城门残垣。透过这些记载着历史的古典建筑,可以发掘里面所包含的文化底蕴。
然而,我失望了。在广州,你所看到的只是被钢筋水泥筑成的“格子楼”透明玻璃或是巨幅宣传画分隔开来的街头门市。即便穿行在村子里面,看到的也是水泥砌成的墙壁,四处寻不到意念里面南方都市所特有的古老建筑,更无法猜测在这积木般的高层楼阁背后可追溯的历史
源。
在南行的列车上我曾感叹:你永远不可能在转瞬即逝的建筑中诠释一个城市的全部。透过那个狭小的空间,唯一能够领略的只是北方田野的荒凉和远方山脉的劲拔,南方荷塘里的绿意和丘陵的蜿蜒,除此以外,就是漫无边际的沉默和等待。
而建筑是一个城市的脸庞,透过它们,你可以去猜测她的年龄,是涉世未深,还是
经风霜,是生气
还是英雄落宽。初次踏上这座城市的那一刻,我惊诧于那些耸入云端,
光溢彩的现代大厦,也隐约体会出轻盈而不加修饰的构造风格,却无法把印象里面泛着诗意和灵
的广州和眼前的城市联系起来,这的确有些残酷。
说到印象,其实大多是源自书本上的文字和自己凭空揣测。南方永远是和“江枫渔火”“烟花三月”“水波连天”诸如此类的字眼联系在一起的,岂不知广州已经座落在南方以南,早已跨越了一种地理和历史的界限,独自从一个渔村衍变成一个沉稳朴实的现代都市,孕育着一种特别的本土文化,不矫情做作,没有丝毫媚外的小资气息--而这里,也的确不是一座适合“小资”生存的城市。就连小资特有的标志--鲜花,在这里也被街头那些不起眼的姜花所替代,没有灿烂的美丽却有一种持久的淡淡香气,弥漫在城市的空气中。
话说远了。回过头来,看看北方的建筑,无不被一种怀念的气息所包围,或为人建,或为景观,或者即使根本什么也不是,后来也必为其寻到一个可以怀念的典故来,然后堂而皇之地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正因为这样的原因,古城总有“帝王将相”“文人
客”所固有的一种矫情。而广州却永远不会给人一个可以为之感叹或是伤怀的机会;她是简单的,简单得甚至让人记不起关于她的故事来。
据说广州在清朝曾有“八景”除“镇海楼”之外,其余的景观皆是自然所铸就。以白云山和珠江居多,屈指列数的几处旧址也以“陈氏书院”为最,而其也只不过是百余年的历史。或许正如文人所感叹的一样:“地理成为历史,而历史最终也便成了小说”倘若把这篇小说写出来,也必是不完整的,不完整还是源于在
拔的高楼后面的现代人,穿梭于城市之中,呼吸着沉重而躁热的空气,除了计算生存的价值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时间来旁观这座城市的历史,甚至停下脚步深深叹息一声。
这也是广州成为广州的原因吧。这种节奏势必与中庸平和的“古雅之风”背道而驰,也直接影响到了个人的审美观念,也正是因为这种节奏上的差异,使南北方的生活方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从而使城市标志上的建筑有了不同的理念,也就形成了两者之间不同的风格。
但是这些明显的不同在文字里面却是模糊的,究其原因,无非是文人所描绘的对象只给出了一个广义上的概念:南方或是北方,从而使两地的人们以偏概全地断然取信于古人或是今人,忽略了一种事实的存在,那就是某地历史的形成和走向,更大的危险是那些在阁楼造文的人们,认真地在纸上写下那些文字的时候,在幻想之中:生活在别处。
这绝不是历史本身的错误,不管怎样,生活在不同城市的人们依然带着感情或者漠然地行走在这些建筑中间,创造着未来的“历史”也在更改或是演绎着经过的“历史”在有意或无意之中,把自己融入其中,体会生活的悲
离合。
由此可见,任何存在都有其存在的必然原因,追
究底,这其实与是否沉淀了多少的文化无关。不过,透视这些东西,可以看清人
深处的东西,当然,这与地域是不相关的。
2002年8月29
凌晨23:36于广州
m.sHanZ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