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心中的上帝
哲人尼采在一百年前,便宣布上帝死了,随后,又有人说,上帝死了,但我们还活着,预示着人已沦落在一个无神的世界。虽获得了自由,却也失去了信仰。人必须要独自寻找意义,寻找灵魂栖息的家园。要么无信仰的活,要么重建信仰。但事实上,任何世俗的信仰都不能替代神的信仰,任何“价值”都不能替代“意义”任何实在
都不能替代精神
。上帝死了,意味着一种由来已久的信仰,在现代无情又无奈的崩塌。但上帝之死不是一种理性的审判,而是发生在人精神世界的一个事实。它意味着人不再是神的创造物,不再与神有着牵扯不断的丝缕和联系,而只是宇宙间转瞬即逝的偶然的尘埃;意味着人生存的荒诞,人生意义的缺失;意味着一个温情世界在意识中的消亡。
人的心灵是多么需要永恒的抚慰,而人的精神又是多么渴望攀援上升。任何世俗的物象都不能
足灵魂的焦渴,唯有一个崇高永恒的上帝才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完恰的对应。不是上帝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上帝必须存在,唯有上帝存在,我们鄙俗的自身才能有一个神圣的依凭。但任何一个诚实的人,他都无法在坍驰的天国废墟上,重建真实的信仰。每个人必须独自寻找心中的上帝,这个上帝不必也不可能是所有人共同信仰的对象,他只能为每个寻找的人独自拥有,是只属于他自己的上帝。事实上,任何一个真诚的信仰者,他所信仰的都不可能是众人共同的偶像,即使是共同的偶像,在每个人的心目中也一定会有着独特的不同。说到底,每一种虔诚的仰望,都必来自于个人心底那种独特的体验,是他心
、智慧、乃至阅历的结晶。
重建心中的信仰,不是让我们在各种教义和经文中寻找现成的偶像,这些偶像已被世俗完全功利化,变成了可以随时利用、求得、呼来唤去的工具。在人们的心中已不复神圣。我们要寻找的是每个人心中的上帝,它可以是一份神圣的情感,一种神秘的体验。也可以是一种对世间万物的悲悯,一种众生一体,万物同源的大爱和慈悲。更可以是对星空的仰望,对永恒的向往,对冥冥中更高存在的敬畏和虔诚。只要我们寻找,我们总能找到关于我们自己的“内心的宗教”我们心中的神,它不是来自于教义和经文的说教,而是来自于我们内心真切真实的体验和虔诚。
经文中的上帝死了,他是人们共同的偶像。但每个人心中的上帝并没有消亡,每个人都可以在心中存留一份神圣的情感,让鄙俗的自身在扰攘聒噪的尘世中得以升华,让有限的瞬间化入无限的永恒。
m.ShaNZ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