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安金山文集 下章
可爱的乐亭
 乐亭北靠燕山,南临渤海。

 乐亭历史悠久。据《旧志》记载“乐亭古属孤竹国,秦属辽西郡…唐属马城县,元代大定年间置县至今”元改乐亭为溟洲,后又复称乐亭县。据黄坨村出土的旧石器时代文物考证,早在六千多年前,就已有人迹。李世民征伐,康熙帝巡边,文人墨客游历,在民间留下许多美好的故事和传说。音寺记述着沧桑巨变,古炮台诉说着战火硝烟,搬倒井留下美妙掌故,传瓦寺传承着雄浑古朴,大钊故居辉映着历史折光…

 乐亭县城始在救阵(旧镇),后迁长河东侧,城围不足千丈。城墙因战、洪患于民国年间被毁。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恢复重建窄街陋房。二十世纪末,以新城区为主体的现代化滨海城市迅速崛起,2002年兴建的青春广场,即为新城的中心。新城大街宽阔气派,纵横错,大钊路横贯南北,金融街纵横东西,富强街初具规模,宝丰街商铺兴旺。

 城内绿树成荫,遮天蔽,绿草如毯,鲜花似锦。

 夜幕降临,星光闪烁,万家灯火,霓红变换,泻金吐银,宛如银河落九天。

 东城闻擂鼓,西城听鼓书,南城看秧歌,北城赏歌舞。惬意极了。

 乐亭县城的人们说话的嗓门也高了,都是杆说话,挥着拳头说话,伸着拇指说话…新城可大气了,有“李大钊纪念馆”有“青春广场”有“冀东果菜批发市场”还有…。人也显得精神了,西装,唐装,连衣裙,旗袍,令人眼花缭

 昔日,邑内地荒人稀。明洪武、永乐年间从山西、江南一带迁来大批移民。历代县民披荆斩棘,辟荒野海滩为良田沃壤,终造“燕东天府”之富硕。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步入全国产粮先进县行列,被誉为“中国鲜桃之乡”、“河北蔬菜之乡”

 邑人以商贾而闻名。清末民初,邑人所办商号遍布东北,外出经商者数万,号称“老呔帮”汀河刘家“益发合”、“泰发合”诸商号名冠东三省。何新庄武百祥创办“同记”、“大罗新”能经营善管理,在哈尔滨独领****。

 乐亭文化底蕴深厚,有“文化县”之称。有乐亭皮影戏,俗称“乐亭影”乐亭大鼓,乐亭大秧歌。

 乐亭皮影——

 历史悠久长远。乐亭皮影为中国皮影戏主要剧种之一,多年来倍受国内外专家学者青睐。乐亭影自金发祥,经元至明已形成较完整的戏曲形式,幵始向外传,到清初已遍及永平府各州县,乾隆年间进入北京,落戸于北京东城,形成后来的北京东路影戏。随着乐亭人去东北经商增,乐亭影也就进入东三省,幷很快同化了东北皮影。自清至民国年间乐亭影班星罗棋布,本县内就多达近百个班社,培养和造就出一大批卓有成就的民间艺人,1996年6月乐亭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皮影之乡”乐亭皮影出自中原皮影,据史料载,金人攻破北宋首都幵封时,掳来的“弄影者”落到华北,金。天会五年(1127年)把中原皮影戏传入冀东。中原皮影“公忠者雕以正貌,者刻以丑形”借鉴戏曲的化妆、脸谱和服饰,加以夸张造型,在操纵者(把线的)的灵巧操纵下,与唱者配合默契,影人活灵活现,深受乐亭人喜爱。他们不但观赏,还参与演唱,逐渐把本地的乐亭方言、民歌等溶入影戏之中,后来加进颇具乐亭语调特色的四弦、二胡伴奏,增加了唱腔的音效,从而逐渐形成了乐亭皮影戏。经过数百年的发掘、借鉴、提高,终于成为一枝独具地方特色的艺术奇葩。因源于乐亭而得名。又因金至清朝之前乐亭隶属滦州,故外地又习称“滦州影”建国后又属唐山地区管辖,近年又有“唐山皮影”的叫法,外地人又习于称昌、滦、乐口音为“老呔儿”所以又俗称为“老呔儿影”

 椐清朝《永平府志》记载:“影戏者,夜间张幕、置灯,雕刻驴皮为之形,隔纸窗演唱成本故事,亦寓劝善刺恶之意。乐亭人喜为之。”《大清乾隆圣谕广训》载:“乐亭生员编撰影戏,用笛随之”以法昆曲,迄乾隆末年后,以四弦、二胡加入,尤为可听。

 唱腔韵白独特。乐亭话和普通话相近,吐字发声带有曲调,富有音乐质感,悦耳动听。乐亭皮影艺人在长期的演唱实践中,巧妙地把乐亭方言、乐亭民歌、民谣、俚曲、叫卖调、哭丧调等加工、提炼、运用,提高了语言和音乐质量,使乐亭皮影不但乡土韵味极浓,而且更加优美动听。

 影卷纷纭繁多。影卷剧作家高述尧一生编剧多部,其连台本就有六部,《定唐》、《二度梅》、《三贤传》、《珠宝钗》、《青云剑》、《出师表》能唱几个月。影卷之多,不胜枚举,昭示着皮影的繁荣与昌盛。

 影星芸芸荟萃。有髯功大师王华,念白清楚,语言铿锵,刻划人物维妙维肖;“箭杆王”张老璧,雕刻及操纵艺人。他雕刻刀工深厚,操纵技艺娴熟;王髯行老生张绳武,其“咳嗽腔”沙哑中带甜美,委婉有跌宕,尾音一“呵”余音缭绕;生行巨匠韩增,吐字清晰圆润,腔调灵活变化,板头扎实巧妙,声情幷茂;影雕大师聂,雕刻突出皮影特点:老生犷长须,性格烈;小生小旦,高眉细目,凝重雅致,桃嘴尖颏,秀丽英俊;花生花小,笑眉笑目,风趣诙谐;小(旦)行全才李紫兰,唱腔委婉细腻,人物刻划惟妙惟肖,且编剧、创腔、操纵、鼓板,样样精通。花调鼻祖苗幼芝,嗓音甜润,韵味委婉。“黑头一绝”曹辅全,“老座子”唱功名震影坛,他声腔浑厚质朴,有先声夺人、一声叫板惊四座之势。影戏泰斗齐怀,韵味浓郁,板式玲珑,吐字清晰;小(旦)行高手张茂兰,嗓音好、功底厚,高音区明快嘹亮,低音区低回婉转;髯(老生)行大师李秀,汇诸家之长,首创影戏“簧腔”成一代宗师;花旦名秀苏旭,以刻划情意绵,****潇洒的花旦见长;“一枝独秀”康雅亭,小(旦)行,嗓音娇、媚、甜、水、脆,韵味清新;念、白、数、唱都润泽脆快;“扬调”创始人周文友,小(旦)行,对旦角平调唱腔改革创新,优美、潇洒、高亢、明亮;声情幷茂的孙品卿,他对待艺术严谨,唱腔委婉优美,念白耐人寻味,板式巧妙玲珑,人物刻划细致入微。

 影人鲜活靓丽。雕刻巧别致,造形生动活泼,刀纹疏密有致,纹络虚实相间,色彩鲜得体,结构严谨致密,对比错落有致,故倍受世人喜爱与收藏。

 影词格式多样。乐亭影词不仅有一般戏剧的七字句、十字句、五字句,还有风格独特的三赶七、三字经、硬辙、大金边儿、小金边儿、赞语、十六字句等。

 唱腔风格独特,有平唱、花腔、凄凉调、悲调、游调、还调以及因特殊句式而得名的“三赶七”等各种腔调。其特点是:音域宽阔,旋律畅。甩腔委婉华丽,清新别致;数唱如泣如诉,沁人肺腑;旋法独具匠心,引人入胜;组合机动灵活,变化多样。

 设施与时俱进。今的乐亭皮影演唱,加上了现代化设施,声、光、电、影人浑然一体,更加星光灿烂,光彩夺目,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乐亭大鼓——

 又名“乐亭调”也叫“铁板大鼓”说唱相兼,讲究唱整本书,前清时瞽目人伺候府门,都是说唱这种书,因发源于河北省乐亭县而得名。乐亭大鼓是河北省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曲种之一,流行范围甚广,除冀东各县普遍流行以外,在华北地区和东北各省也有一定影响。

 板式富于变化。其主要板式有慢板、四平板、二六板、水板。伴奏音乐主导乐器为大三弦,辅以皮鼓、铁板击节。大板、二板、三板、散板等。从光绪末年的陈活埋、齐真、商小安,到解放后的靳文然、韩香圃、戚文峰等,不断发展、创新,使曲板逐渐增至30多个。

 曲牌‮趣情‬盎然。常见的曲牌有:四大口、南城腔、四平调、水板等到10余个,即“九腔十八调”这些曲牌,或委婉清秀、或优美动听,或庄重严肃、或高亢昂,或刚柔相济,或雅俗共赏。

 形式说唱幷重。刻划正面人物则端庄贤淑,俨然可敬;揭反面人物则诡谲显现,人人皆憎;写意抒情则让人暗香馥馥,瑞气千条,如身临其境;颂扬英雄人物则使之光明磊落,英姿可描,令肃然起敬。  m.sHAnZxS.coM
上章 安金山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