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chunyu文集 下章
千古一知己 旷达是牢骚
 文人相轻互轧,自古以来,也许从没停止过。

 李白杜甫之间,同是诗歌领域的“巨擎”但相互羡心仪,自然殊为难得。比如:杜甫留下了“白也诗无敌,卓然思不群”“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等一系列至真至情的诗句。

 除了“李杜”的心,苏轼对陶渊明的佳赏,恐怕并不逊之。但是,不仅象李杜一样深情,还引以为隔世知己,恐怕并不为中国大多数人所知晓吧!

 陶渊明(365?—427),又名潜,字元亮,寻柴桑人(今江西九江附近),是晋宋之间的伟大诗人,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

 陶渊明死后,一直过了唐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鲜见”特别高者。虽然梁朝萧统也把其诗文编辑成集子,但是,最多也只是把陶渊明与曹植、刘桢、谢灵运、鲍照等同时代的文学家齐名罢了。并没有现在我们众所周知的特别高的文学地位。

 苏轼由于特殊阅历和性格,对陶渊明的钦佩,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他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诗。渊明做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曹(植)、刘(桢)、谢(灵运)、鲍(照)、李(白)、杜(甫)皆莫及也!”

 从此“质朴而实绮丽,癯病而实丰腴”成为后人评价陶渊明诗歌的经典语汇,也开始把陶渊明真正作为“隐逸诗人之宗”了。

 虽然白居易在江州(现在的九江,《琵茇行》就写于寻江头)做过司马,也曾经寻访过陶渊明遗迹,但是,并没留下什么评论陶渊明的诗篇。

 由于苏轼的的带动,自宋代以来,追和陶渊明诗歌的人颇多,成为最有趣的文学现象。

 从苏轼开始,元代的刘因、郝经,明代的黄淳耀,清代的舒梦兰等人都有多首和陶渊明诗传下来。

 传下来的苏轼和陶渊明诗多达109首,苏轼的弟弟苏辙和诗47首。

 那么,他为什么写这么多首啊?我想,是源于他宦海仕途的特殊经历有关。他绝大多数和陶渊明诗是写被贬在崖州(海南)之后,是在他政治生涯和理想破灭之时。

 感慨自己走过的路,从内心深处理解了,陶渊明的觉醒比他更加彻底和自觉!

 下面,我简单回顾一下苏轼的经历。

 苏轼早年官场生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的。直到他被作为老师王安石的宰相接班人。

 可是,他有自己的独特价值判断和追求,就象后来他自己说的,满肚子的“不合时宜”总是不能“止于言”!

 尽管那么绝顶聪明智慧,明明知道有些话,说出来会得罪权贵,特别是那些当朝实力派和既得利益者。但是,那深蒂固的文人书卷气,每每让他为了保持自我而戕害自我实现的目标。

 他被贬到杭州等地,当然在所难免了。然后,又写了表明自己如何悠哉舒服的诗歌,自然让当权的政敌特别震怒和继续弹劾,就只能旎发配贬到崖州(现在的海南)。

 他曾经写过的一首诗调侃自己,特别耐人寻味---

 人人都说聪明好,我被聪明误一生!

 但愿生儿愚且蠢,无灾无难到公卿!

 实际上,他还是在固执和耍小聪明,认为自己是旷达的,其源就是他仍然在“发牢”只是诵“大江东去”的豪放派大诗人,表达的方式不是别人的消沉自戕,而是美妙的诗歌罢了。

 与李白一样,不屑与为伍,只求与鹤同群!更加令人辛酸喟叹啊!

 那么,苏轼到底欣赏陶渊明什么呢?他们生活的时代横跨7、8个世纪,陶渊明写的是田园诗歌,苏轼写的是豪放诗歌,风格迥异,甚至风马牛不相及啊。

 一个是展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那被推崇的无我之境;一个是抒发“大江东去,淘尽,千古风人物”的纵横宇宙的豪情。一个生活在战频仍的东晋,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的北宋。一个是甚至不会为“三五斗米折”的铮铮硬汉,一个是在“宦海江湖沉浮弄”的娇子。

 距离产生审美吗?是也非也。

 苏轼在海南孤岛上,与蛮夷为伍,四面皆是土著,没有教化的任何气息。现在的海口“五公祠”(苏轼因为没做过真正的宰相,不在其列)里,供奉着的李德裕(唐代“牛李争”的男主角)做过这样一首诗歌《登崖州城作》: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还有当时,送别李德裕的一句诗歌,也同样耐人寻味:“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回首望崖州”

 把一个身居要职的肱骨重臣,贬到天涯海角、鸟儿都飞不回的蛮荒之地,无疑是宣判了其政治生命的彻底结束。李白放过夜郎,柳宗元贬过柳州,但是,大多数人大抵,或者客死途中与他乡,无非是抑郁而死的宿命。

 苏轼当然知道上面这些往事前辙,今后的命运对于自己意味着什么!

 让我引用苏轼自己的原话:“渊明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

 当所有的人(包括苏轼本人)为了名利角逐的时候,只有陶渊明,敢于放弃仕途生涯,仕则仕,隐则隐。即使李杜也莫不例外,苏轼此时当然觉得与自己一样不足取,恍然大彻大悟了?

 苏轼更加知道自己在海南生活的凄苦,而陶渊明则是自觉主动地放弃了仕途追求,怎么会不令他肃然起敬呢!特别是看见,自己6个儿女因为自己忍受凄凉,他与陶渊明当时的境况何其相似啊!真是---“不是个中人,安知其中味”啊!

 苏轼深深地理解了陶渊明的诗歌与文章,没有任何怨懑,只是享受着生命和自然本身的快乐和怡然!而自己所谓的豪放与情只能是一种对仕途无法忘怀的牢!虽然表面上是旷达!

 在最后的时光里,苏轼享受着来自陶渊明这旷世一知己的诗歌,给予自己心灵的慰籍。

 和了一首又一首,真正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真正纵情与山水之间,几乎物我两忘了啊!

 雨于杭州2006-6-7午  m.SHaNZxS.COm
上章 chunyu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