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仔鱼”的滋味
你吃过“竹仔鱼”吗?
你还记得那些请你吃“竹仔鱼”的人吗,你的父母、你的祖辈、你的师长?
你还记得“竹仔鱼”火辣辣的滋味吗…
旧时农村的小巷子,几乎每天都上演这样的好戏——
气急败坏的母亲一手擒住惹是生非的孩子,一手拿着小竹条往孩子的
股
。哭喊声、呵斥声混成一片喧哗,围观的人逐渐增多,邻居的叔伯婶姆有的上前劝和,拦住母亲的责罚。小孩子趁机挣脱,拔腿就溜,一边拿小脏手摸掉脸上的眼泪鼻涕,一边还不忘回头看母亲是否追过来。有台阶下,大部分母亲都会顺水推舟,就此收手,孩子毕竟是自己的,教训一下就是了。不过有时还真难说,碰巧孩子犯事的
质确实恶劣,母亲怒火当头,真的会穷追不舍。于是,大家就会欣赏到一出“小巷追逐战”——前面的孩子抱头鼠窜
滚
,后面的母亲气咻咻地挥舞着小竹条,边追边骂:看你以后还敢不敢,看你以后还敢不敢…
挨打的孩子跑到安全的地方,
起
卷,小腿上浮现一道道红色的血痕,那是刚才母亲的杰作。
股上的伤痕看不到,手一摸,火辣辣的疼,叫人眦牙咧嘴,坐立不安!好在是皮外伤,一两天后就好了。
(对于这种红色伤痕,我们土话叫做“浮鲸”雨后天空出现彩虹,也叫做“浮鲸”其实这里头和鲸鱼一点联系都没有,不过是读音相同罢了。)
农村的小孩子大多顽皮好动,爬树掏鸟窝、下河抓鱼虾、偷别人的瓜果、打架…这些都是构成吃“竹仔鱼”的罪状。那时侯的农村,还习惯奉行“
出孝子”的教条。干坏事了?好,先
一顿“竹仔鱼”再跟你讲道理!一般说来,母亲手劲轻些,点到为止,父亲就不同了,手劲大,经常把人
得鬼哭狼嚎。如果碰上父母“混合双打”那效果啊,惊天地、泣鬼神,隔着几条巷都能听见呼天抢地的哭喊声!
如果这种事落在自己身上,那只能自认倒霉。如果是落在邻居伙伴身上,我也难免心有戚戚。我的母亲总是借题发挥,充分利用反面教材,警告我们兄弟俩:听到没,听到没?做错事了就要吃“竹仔鱼”你们哥俩要是不想和他一样,就不能学他。末了,母亲总要加上一句至理名言作为总结:前巷教子,后巷子贤。意思是说,你们两个虽然不用吃“竹仔鱼”但要从吃“竹仔鱼”的那个人身上汲取教训,避免复蹈前辙。
虽然我暗下决心,尽量避免吃“竹仔鱼”的厄运,但总有我逃不过的那一天。
小孩子嘛,总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毛病,要是什么错误都不犯,那就不像孩子了。偷零花钱、学人抽烟、和弟弟吵架、试考不及格…一旦坏事败
,母亲的竹条就会毫不犹豫地
下来。
“竹仔鱼”的滋味,总是那样的火辣辣!
刚开始,我还会哭、还会跑,稍大,我便不哭不跑了。比如说我和弟弟吵架,一见母亲去找竹条,弟弟跑得比兔子还快,一溜烟就不见了。而我只是怔怔的呆立在原地,等待母亲的处罚。不是说我不怕疼,而是我觉得我错了,应该受到处罚。记得有一次吃饭不小心,我把碗给打碎了,母亲见状就
出竹条,说,过来,不用跑,让你记住家里的东西要珍惜,你父亲赚钱不容易。说完,我的小腿就一阵疼痛。泪水在打转,但我强忍着不让它掉下来。
有时我也耍了心眼,犯错了,知道在劫难逃,便趁父母到田地劳作的时候,偷偷回家,洗碗、扫地、切猪菜,企图将功补过。不过,视乎母亲心情,有时侥幸过关,有时“竹仔鱼”照吃不误。
鉴于我的自觉表现,母亲总算手下留情,腿上的红痕数量逐渐减少,10、8、6、4。到了4,便打住了,到底了。我曾经私下问母亲,为什么“竹仔鱼”越打越少?母亲只是笑笑。
至于弟弟,他从始至终都贯彻“见势不妙拔腿就闪”的方针。不过,逃得过初一、逃不过十五,到了吃饭时间,还不是要乖乖回家。因为我已经受到家法处理,可以端起饭碗,而弟弟这个漏网之鱼,只能在门口探头探脑
口水,一见母亲起身,他又转身跑掉。如此几番,把大家都逗乐了。只要母亲有笑容就好办了,说明怒火开始平息。直到母亲承诺不打了,弟弟才怯生生地进屋来。
再往后,逐渐长大,那么大的人再打就说不过去了。看到父母脸色阴沉,不发一言,其实比挨揍还难受。
父母的请的“竹仔鱼”习以为常无可厚非,但为人师表的老师请的“竹仔鱼”却有点说不过去。在我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一个炎热下午的语文课上,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个“天”字,让我们组词。等大家把所能想到的词汇都说完了,我不知道是突发奇想还是脑子进水,居然说出“令天”这样天马行空匪夷所思的词汇。语文老师是个男的,戴着眼镜,文质彬彬。他笑了:把手伸出来,我让你记住——这是错的!我的左手掌结结实实的挨了一记教鞭——一
竹条。在全班的哄笑中,我感到极其难堪,无地自容。手掌痛彻心肺,泪水在眼圈里打转,我低着头强忍着不哭。
当时,我不过是个8岁的小孩。这是我求学生涯中唯一一次受到老师的体罚。直到现在,我还记得那个老师的名字——江明光。并非记仇,而是印象太深,无法磨灭。我甚至还记得教鞭划出“唿”的一声锐哨,以及教鞭落在手上清脆的那一声——“哔”!那一次,我手上的伤痕足足红肿了两天。
竹仔鱼,其实真的有这种鱼,学名叫做“棘身皮剥鲀”上海人叫“剥皮鱼”在
菜中,也是一道美味。因为鱼皮坚韧,食用之前需要剥掉。“竹仔鱼”由一种食物引申至“教导、惩戒”这个层面,大概是想强调惩罚之苦楚好似剥皮,起到震慑作用吧,同时因为伤痕红肿,如同鱼形,故而约定俗成。
现在吃的“竹仔鱼”都是真正来自海里的竹仔鱼,沙锅的、红烧的,菜式颇多。相形之下,两种“竹仔鱼”味道千差万别,前者火辣辣,后者香
。
“竹仔鱼”这道童年里面让人闻风丧胆的“佳肴”想必你我都亲身体验过,并且难以忘怀。或许你还能想像出这样的画面:祠堂的角落或者村口的榕树下,蜷缩着一个顽童,意犹未尽地啜泣着,脸上一片落花
水,小肩膀一
一
的,小手痛惜地抚摸着腿上那一道道红色的“竹仔鱼”…
“竹仔鱼”是一种的印记,标示着一种成长的痕迹,或者一种回忆。
M.sHAnz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