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爱
我若能说万人的方言,并天使的话语,却没有爱,我就成了鸣的锣、响的钹一般。我若有先知讲道之能,也明白各样的奥秘、各样的知识,而且有全备的信,叫我能够移山,却没有爱,我就算不得什么。我若将所有的周济穷人,又舍己身叫人焚烧,却没有爱,仍然与我无益。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
爱是永不止息。先知讲道之能终必归于无有,说方言之能终必停止,知识也终必归于无有。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讲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来到,这有限的必归于无有了。我作孩子的时候,话语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成了人,就把孩子的事丢弃了。我们如今仿佛对着镜子观看,模糊不清,到那时,就要面对面了。我如今所知道的有限,到那时就全知道,如同主知道我一样。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
——《新约?哥林多前书》第13章
虽然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皆不一样,虽然我们每个人对爱的经历与经验也有所差别,但是,保罗在写给当时被评判为罪恶滔天的哥林多城的人的信件里所论到的爱,据说却改变了哥林多人的生活。这段爱的颂歌,一直是我最喜欢的《圣经》文段。可惜的是,不论在我信主时,抑或是我已离开了基督信仰,我仍能观察得到,基督徒普遍对保罗的这段信文,有着错谬的解读。我所说的错谬,并不是指完全错误,而是指不准确。
在《奇迹课程》中,海伦?舒曼和威廉?赛佛认为,基督教的“上帝”即佛教的“法界”它象征的是这个世上一切生命的源头,即生命之源;而基督教的“基督”即佛教的“自
”它象征的是那藏于我们每个人内里的、与生命之源如出一辙的真我,即真正的自己。基督教的“罪”指的是一种二元对立的分裂状态,我们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活在分裂的世界中;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与真我分离,并与这个世上的各种有形有相认同,随即功能失调;我们称这样的与真我分离的我作小我。小我依赖于它自身对形相的虚假认同。这也就是保罗在另一封信中提到的,我们的内里均有两个彼此互为矛盾的律的真相了。
爱,是真我的自然呈现。当我们能够回归真我时,爱是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品质。我认为,保罗的这段爱的诠释,确实是蛮接近真我的真实呈现的。爱,它与我们的能力无关,它与我们的信心多少无关,它也与我们的行为和人生目标无关。因为这一切,都是小我认同的工具。我们会与我们自身的能力认同,与我们自身信心的多寡认同,也与我们自身的行为和人生故事认同,从而构建出庞大的小我。但是,小我是虚假的,真我却是真实的。真实仍旧真实,虚假的从无存在过。凡能够瞥见真实的一幕者,均能够体察到真实的美妙,并看出心中的一切虚假。
生命之源的一切造化,原与它一样完美。其实,我们一直都与它一样完美。我们的本质就是爱,而爱并不需要依靠我们后天的修养或学习而壮大。爱,只不过是当我们遇见真我时,能够体验到的与生命之源如出一辙的那种美妙境界。它是完全的。当我们处于这种美妙境界时,小我的所有虚假认同,都烟消云散了。一切形相,都归于无有。在这个世界上,我们皆不停地寻找生命的意义,探寻生命之源在哪里。我们是多么喜欢想当然,以致于我们误以为,生命之源与我们一样,是一个人格式的存在。对于基督徒而言,他们极其容易将他们早年对主要抚养者——通常是父母——的印象投
在上帝身上。儿时喜欢对自己吹
瑕疵的父母,使基督徒相信上帝是严厉的;儿时对自己没有宽容的父母,使基督徒相信上帝也同样不容许自己犯一丁点儿错误;儿时喜欢称“我说的就是对的,你必须遵守”的父母,使基督徒相信上帝的话语不能轻慢,必须顺服;儿时对自己无条件地接纳和包容的父母,使基督徒相信上帝也一样接纳自己并疼惜自己。这也就是《圣经》的由来了——《圣经》只不过是人们探索生命之源时的象征故事,它如其他宗教信仰的经文一样,正努力描述着生命之源的侧面;只不过各有差别而已。但无论如何,这些侧面终归只是侧面,并不是完整的全貌,而它也容易被扭曲。因为我们都在投
。张德芬在她的《遇见未知的自己》中提过“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
出来的结果。”外界的所有人事物,其实都是镜子而已,它们会折
出我们内在的真相。生命之源,时常也被我们这样地投
。在许多宗教信仰里,对它的描述都是不一样的。然而,这也无妨。毕竟,我们对生命之源的认识,会因我们堕入这个二元对立的世界而功能失调进而无法完全认识。但是,当我们遇见真我时,当我们离开了这个世界之后,我们对它的认识,正如它对我们的认识一样,完美而又真实。
以上是我对保罗的信文里除对爱的直接诠释的文段外的解读,而下面,我将逐一解读他对爱的直接诠释部分。
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
“恒久忍耐”希腊原文为makrothumeo,它的含义是“一种持守的精神”在现代中文译本圣经里,将它翻译为“坚忍的”
“有恩慈”希腊原文为chresteuomai,它的含义是“温和的表现”在现在中文译本圣经里,翻译成“仁慈的”
恒久忍耐和有恩慈的品质,是分不开的。如果将它分开了,就会误解它的原意。恒久忍耐指的其实是一种倾向于缓慢、温和的内在状态,而有恩慈指的也是一种温和的外在表现。这是内外同一的状态。
这种温和的状态,是当我们与真我相遇时,自然而然呈现出来的品质。其实,跟下文一样,保罗所有对爱的描述,皆是当我们回归真我时,自然而然体现出来的状态。但是,许多基督徒都是走相反路线的。他们会强迫自己在内心温和,并表现出温和的行为举止,以求得活出爱的品质,以及活出基督的样式。其实,这便是我在开头所提到的功能失调的症状了。我相信,保罗的这段对爱的描述,仅仅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回归真我时,会发生什么而已。他并不是要我们强迫自己、训练自己活出爱,因为爱是没有办法通过学习而来的。我再次强调,爱是
m.sHAnZ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