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乌纱 下章
段四三 火索
 雨还在下,御门前面的大臣们打着伞,站在这里走每的过场。已经快到太监宣旨的时候了,这里却还少一个最重要的人物:张问。大臣们已经知道今早在纱帽胡同生的行刺事件,都在窃窃私语说着那事儿,大家都认为张问今早不会再来。

 不料就在这个时候,忽然人们纷纷说道:“张阁老来了…”语气里充满了惊讶和意外。

 只见张问打着一把油纸伞,从容不迫地穿过人群走了过来,他的衣冠十分整洁,只有长袍下摆上溅着一些水点。

 张问铁青着一张脸走到人中间,冷冷地说道:“这是在大明朝,不是在唐宪宗时期!地方豪强还敢胁迫中央不成!”

 唐宪忠时期的宰相被刺案,在史上十分有名,在站的官员都是读诗书的人,自然明白张问说的意思。他表现出来的坚定态度,让众人七上八下的心思总算稳了一些。

 张问长身而立,俨然是百官的主心骨,所有人都注视着他。他浑身充满了杀气“我已下令有司严查此案,所有涉案人员,全部诛灭九族!”

 就在这时,一个太监走到了台阶上,尖声喊道:“皇上圣旨、太后娘娘懿旨,今取消早朝,百官各还衙门,各司其职。”

 众人听罢,离开了队列,大部分人默不作声地散去,气氛有些沉闷。大伙对中枢强制推出的新政都很无语,但木已成舟,都没有任何办法,朝廷的阴影越来越重。

 辅顾秉镰和兵部尚书朱燮元走到张问身边,顾秉镰说道:“张阁老,这件事如果不能严惩凶手,必定影响朝廷的权威,会产生无法估算的后果。”

 张问道:“元辅放心,我已下令严查此事。”

 三人刚过玉河,就见张问的近侍玄月急冲冲地向这边赶了过来。玄月走到张问面前,看了一眼旁边的另外两个大臣,对张问抱拳道:“禀东家,已经查到线索了…”

 “说。”

 玄月便沉声道:“从刺客尸体的随身物品中查出,这拨人是扬州府那边的人;属下又差人查了巡城御史的日常公务册子,前几京师确实有一拨人在使用扬州府的商人路引。虽然收集确凿证据还需要时间,但玄衣卫和锦衣卫已经布下了天罗地网搜查逃脱的凶犯,东家放心,只要有一丝蛛丝马迹,咱们就能揪出幕后黑手!”

 “扬州府?”张问想了想,突然恍然道“没错!昨我收到扬州知府商凌的奏章,说官府与当地的大地主冲突不断…如此看来,这批刺客就极可能是那帮豪强因憎恨新政税收而派来的!你们可以顺着这条线密查…”

 “张阁老…”朱燮元突然一副言又止的模样。

 张问见状回顾四周道:“这里没有外人,朱大人有什么话只管直说。”

 朱燮元沉声道:“此事极可能是导火索。”

 “导火索?”

 朱燮元点点头着脸说道:“内的导火索!新政颁布,引起全天下地主的愤怒和敌视,战争几乎无可避免,兵部有备档,最大的威胁是福王,控制的兵力不断增长,已逾十万之众,还有其他地区的勋亲权贵也有大量私兵…如此形势,就差这么一导火索,这个案件恐怕就是内的导火索。

 …老夫如此推测,是以兵部档案数据为依据,同时老夫在四川任布政使时也实地考察过:大地主大豪强盘踞乡里,为了对付起义军和绿林山贼,建有堡垒,藏有私兵。扬州府那几家地主,土地税一年就要缴十几万两,该有多大的地盘,这样的大地主,绝对有大量私兵。急了扬州府的地主恐怕会和官军兵戎相见,扬州战祸一起,福王等势力必定趁机起事…所以此事极可能就是内战的导火索,张阁老明鉴!”

 朱燮元说完,旁边的几个人都看向张问,等待他的态度。

 所谓导火索,就是引内战的直接原因。查治扬州地主,就极可能引大规模内战,显然是十分严重的事情。如果性格稍微软弱的人,面对这样的情况,恐怕就会想着妥协了…

 其实张问心里也胆寒,但是他仍然毫不犹豫地冷冷说:“查!为什么不查?胆敢刺杀阁臣的人,绝不能纵容!”

 玄月拱手道:“属下遵命。”

 朱燮元听罢淡淡说道:“那咱们得尽快开始战争准备,老夫会在近期拟出兵部可以调动兵马的详单呈报内阁。”

 张问也点点头,并没有太大的意外。内战的根本原因,本就不是这次刺杀案件,就算没有它,内战的隐患依然存在,还会有其他导火索。既然战争不可避免,张问去纵容犯罪获得暂时的平静也就没有意义。

 内阁很快就上了折子,禀报内廷。太后张嫣再次在西暖阁召集了内阁六部大臣廷议。

 她穿着青色的礼服,这样的礼服显得呆板而老气,以至于让她年轻的脸庞多了几分沉重。

 兵部尚书朱燮元当着太后和大臣的面详细分析了内战的可能,张嫣听罢竟然没有太大的震惊,她是越来越沉着了。她说道:“当初张阁老提出新政,就预见了内战,如今到了这个地步,我会全力支持外廷打赢这场战争。你们说说,朝廷有多少兵马可以参与这次战争?有多少胜算?”

 张问看向兵部尚书朱燮元,朱燮元走出队列,躬身道:“回太后话,老臣统计了一下:辽东经略熊廷弼手里有步骑十二万,分驻在辽西、蓟州一带;山西大同一线有边军十四万;加上西大营六万五千人,京师周围可调动兵马约三十万左右…西北和南方驻军合计也有数十万,当下兵部可控兵马总计不下八十万人。

 …胜算多少老臣也不敢轻言,但可以大致预测战争爆后,朝廷将要面对的敌兵兵力:建虏八旗及蒙古联军、蒙八旗、汉八旗总数不会低于十五万骑兵;福王的新军团十余万;全国各地的地主豪强私兵及战争爆后临时招募的乡勇无法估算…”

 张嫣默然,她也不清楚这场战争究竟会是什么后果。

 就在这时,张问说道:“太后放心,虽然贼势汹汹,但是我们有两大优势:其一,朝廷有自上而下的完善的体制,可以统一布置协调行动;而贼兵犹如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自保的多、进取者少。其二,朝廷名正言顺,是以大义伐不义;革新利于百姓,在肃清叛的地区,继续推行新政,地方官府可以用充裕的地方税建立赈济福利,同时地价下跌能缓解土地兼并的问题,使许多百姓拥有自己的土地…只要我们坚守住京师中枢,人心向背,局势会越来越有利于朝廷。我相信,胜利最终属于正义!”

 他说得轻巧,其实他心里也完全没有底气,因为地方上的舆情是掌握在缙绅士人手里,在他们的煽乎下,不定朝廷就会以暴政的形象出现在人们的心里。有时颠倒黑白十分容易,就像天启朝时的东林

 许多时候张问自己都觉得新政会带来灾难的后果,中央政权可能会因此彻底玩完…但是到了现在这个时候,张问和他的整个统治集团都没有选择,只能背水一战,否则就会被别人踩着尸体爬上权力的巅峰。

 其实张问当初构思新政的时候,已经预见到了极大的风险,甚至可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理想。但是,明末整个政局和社会已经十分糜烂,灭亡是历史大、是天道,所谓天道苍苍,顺之者倡,逆之者亡…张问做的正是逆天的事儿。

 是那本《大明记》害了他,让他窥视了天道,却无法接受被蛮夷统治的现实,所以非要这样蛮干。  M.ShaNzXs.COm
上章 乌纱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