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帝国风云 下章
第四十八章 天上掉馅饼
 虽然国联决定⼲预西班牙內战的时候,中⽇战争已经结束。但是在这场国联历史上唯一的全体行动中,〖中〗国的表现并不积极,仅仅象征的派遣了一支由五百名军人组成的军事顾问团前往西班牙。

 当然,这支军事顾问团的主要任务不是协助佛朗哥军队作战,而是趁此机会向欧洲強国学习。

 最大收获,莫过于认识到了空军的重要

 佛朗哥军队能在几个月內反败为胜,一举首付被布尔什维克‮权政‬控制的马德里,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战斗机,还委派飞行员,全程为佛朗哥军队提供支援。

 一九三五年,在冯承乾的提议下,〖中〗国空军成立。

 只是,〖中〗国空军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有较为明显的区别。在〖中〗国空军成立的时候,〖中〗国陆军航空兵并没有撤消,而是做了明确分工,空军的主要力量是轰炸机,主要任务是轰炸敌国的战略目标,而陆军航空兵的主要力量是战斗机与攻击机,主要任务是为陆军的作战‮队部‬提供战术支援。

 问题是,在一九三五年,〖中〗国空军没有几架轰炸机。

 事实上,当时其他‮家国‬也没有多少轰炸机。拿德意志第二帝国空军来说,装备的轰炸机还不到两百架。

 当然,这个安排,也主要为了保全陆军的颜面。

 不管怎么说,〖中〗国是陆上大国,首先就得拥有一支強大的陆军,然后才是建设海军与空军。

 建立空军,最直接的好处就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别的不说,成为军种之后,空军可以单独申报预算,也可以不受陆军影响来决定如何分配与使用军费。正是如此,〖中〗国空军在建立之后就走上了⾼速发展轨道,在三年之后就拥有了数百架作战‮机飞‬。

 参与⼲涉西班牙冉战的‮际国‬行动,最重大的利益,还是在政治上。

 在中⽇战争之后,中德关系一度疏远,主要是德意志第二帝国认为一个过于強大的〖中〗国很难控制,也就不可避免的会与帝国发生冲突。

 到了西班牙內战结束之后,德皇威廉二世才清楚的认识到,为了牵制⽇益強大的红俄,德意志第二帝国需要一个強大的〖中〗国,因为只有強大的〖中〗国,才有能力对红俄构成威胁,也才能让红俄加強远东与西伯利亚的军力,从而降低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构成的威胁。更重要的是,帝国政界⾼层、以及社会上的精英人士也持这样的观点。

 结果就是,从一九三五年开始,德意志第二帝国主动向〖中〗国靠拢。

 别的不说,仅在一九三五年,德意志第二帝国就无偿、或者以极低的价格,向〖中〗国转让了上百种武器装备的生产专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也在该年投资十多亿帝国马克,扩大在华工厂的生产力。到了一九三六年,随着中德签署“人员互助与劳动培训协议”德意志第二帝国甚至开始为〖中〗国培养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方面的人才。在接下来三年內,就近二十万〖中〗国工程师与⾼级技工前往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了半年到两年不等的培训,在回国后成为企业的骨⼲力量。

 对于正处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来说,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帮助就是如虎添翼。

 从某种意义上讲,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特别是在技术上的帮助,〖中〗国本不可能在二战中笑到最后。

 比如,当时德意志第二帝国提供了凵u型坦克的整套设计图纸,并且以技术援助的方式帮助〖中〗国获得了万吨级⽔庒机(制造装甲钢板的必须设备),还援助〖中〗国建立生产⾼庒坦克炮、车辆发动机的工厂。又比如,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三八年提供的卧1OPE战斗机的全套图纸,以及援助建立的战斗机与发动机工厂,也就不可能有后来称霸东方‮场战‬的“隼”式战斗机。

 当然,人员培训更加重要。

 大战期间,〖中〗国最重要的工业技术人员,半数以上去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过培训,而军事工程师中,百分之百都到德意志第二帝国接受过培训,并且由此掌握了当时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军事技术。

 事实上,来自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连冯承乾都没预料到。

 当时,这就像是一块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把所有人都砸晕了。

 还好,冯承乾没有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可以说,〖中〗国海军能在一九三五年之后进⼊快速发展期,〖中〗国的几大造船厂能在一九三八年之后建造大型战舰。就是靠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三五年之后提供的无偿援助。而宋靖国的德意志第二帝国之行能够取得那么‮大巨‬的收获,也与德意志第二帝国转变观点,加強与〖中〗国的合作关系有关。

 说得简单一些,在此之前,德皇一直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说得难听一些,在德国上层眼里,〖中〗国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一部分,也就理应为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利益服务。这一点,在德意志第二帝国出面⼲预中⽇停战谈判的时候体现得极为明确。可是在此之后,德皇的观点发生了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对〖中〗国的需求远远超过了〖中〗国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需求。在一九三五年的时候,德意志第二帝国上下都有一种认识,即没有〖中〗国在远东牵制红俄,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将再次两线作战,而且这次会从一开始就与最強大的几个‮家国‬战,而帝国本不可能在这样的局面下取胜,也就必须指望〖中〗国能在未来的全面战争中,起到关键作用,至少在最关键的时候,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消除来自红俄的威胁。也就是说,到一九三五年,再也没人把〖中〗国当成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附庸国,而是成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

 这种⾝份上的转变,对〖中〗国的影响非常大。

 虽然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已经走过了两个五年计划,并且开始了第三个五年计划,主要的工业项目都已完成,工业生产规模超过了意大利与法国,成为全球第四工业国,仅次与‮国美‬、德意志第二帝国与英国(当时还没有红俄的工业统计数据),但是〖中〗国的基依然十分薄弱,而且主要体现在工业技术上,即〖中〗国的工业力量都是建立在技术引进之上的,并没有自己的工业技术科研实力。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一九三五年之前,〖中〗国生产的所有坦克,其⾼庒坦克炮与装甲钢都需要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进口,甚至连坦克发动机也得进口,〖中〗国的坦克厂只负责组装。再比如,当时〖中〗国建造大型战舰所需的⾼质量装甲钢材都得进口。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没有用来制造这些产品的工业设备,也不具备自行研制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即便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也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把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与工业设备出售给〖中〗国。原因很简单,如果〖中〗国获得了这些技术与设备,就能凭借更加低廉的劳动力,在全世界范围內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企业竞争,挤占德意志第二帝国企业的市场份额。

 有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

 虽然中固依然主要依靠引进来获得先进技术与先进设备,但是至少能够获得当时最先进的工业技术与工业设备。比如,为了帮助〖中〗国获得单独建造大型战舰的能力,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为〖中〗国援建了数座大型船台、以及出售了数台万吨级⽔庒机,还帮助〖中〗国培养了上万名舰船工程师与⾼级技工。

 可以说,如果没有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援助,很难想像〖中〗国能在如此短的时间之內,从一个一穷二⽩的落后‮家国‬,发展成全球前五的工业強国。更难以想像,在二十年前,〖中〗国连火柴都得进口,而在二十年后,〖中〗国不但在传统商品上霸占了全球市场,还在工业产品上与其他‮家国‬竞争。

 事实上,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红俄。

 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红俄也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但是技术⽔平非常低,本无法与传统工业強国抗衡。甚至可以说,在一九三八年之前,红俄与整个世界都没有多大关系,仿佛本不是地球上的‮家国‬。

 一九三八年之后,随着德中联盟形成新轴心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以及德中海军军备建设加快,美英认识到红俄是牵制德中的重要力量,开始暗中为红俄提供帮助之后,红俄的工业技术才有了较大的进步。如果完全依靠自⾝实力,红俄本不可能在短短十多年之內追上传统強国。

 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让平国获益匪浅。

 只是,这也把〖中〗国推上了风口浪尖。

 要知道,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的代价,就是与红俄对抗,成为远东的“磁铁”

 更重要的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合作,把〖中〗国摆到了美英等传统列強的对立面上,让〖中〗国不得不面对来自太平洋对岸的考验。!。  M.ShaNzXs.COm
上章 帝国风云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