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充分准备
全文字无广告第一百零九章充分准备
十一月初,攻打⽇本本土的作战行动正式启动。
虽然吴铁生希望在一九四零年內登上⽇本本土,但是冯承乾认为,把登陆时间推迟到一九四一年初更加合理。主要就是,海军需要⾜够的时间完成准备工作,而且陆军也需要时间进行训练。
最终,冯承乾的意见占了上风。
按照订下的计划,登陆作战行动将在一九四一年一月上旬开始,登陆地点在九州岛南部地区。到时候,海军的西太平洋舰队将负责夺取与掌握制海权,空军将在朝鲜半岛南部与琉球群岛部署二千四百架作战机飞,陆战队投⼊两个师夺取登陆场,陆军将在第一阶段投⼊三十万地面队部。
可以说,兵力调动与部署是最简单的事情。
在十月底,陆战队就已集中了两个师与两个立独旅,而空军的作战机飞总量增加到了四千六百架,海军舰队也处于最佳状态,陆军集中的兵力超过了七十万。真正的难题,在于后勤保障。
为了支持三十多万官兵登陆⽇本本土,需要动用的海运力量十分庞大。
按照陆军提
的统计数据,在战役开始后的第一个月內,至少需要向前线运送一百二十万吨物资,而且百分之九十五得依靠海运,空运的帮助并不大,这就要求在战前调集上百艘船只,而且所有物资都得在此之前送到港口,甚至得装上货轮。如果物资不能及时送达,就算登陆成功,也无法扩大战果。
登陆时间大体确定下来后,轰炸⽇本本土的作战方案也加紧落实。
十一月十一⽇,釜山的最后一股⽇军投降,朝鲜半岛上的战斗宣告结束,登陆朝鲜的近八十万⽇军中,仅有不到两万人逃走,⽇军在这里付出了战死近三十万,伤俘近五十万官兵的大巨代价。
事实上,经过朝鲜一战,⽇本陆军基本上丧失了战斗力。
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大战爆发之前,⽇本陆军一直主张北上,即攻打朝鲜,然后向国中进军,并且以此做为与海军抗衡的资本。虽然在中⽇朝鲜半岛战争之后,⽇本陆军的地位大大降低,但是在军国主义集团中,包括东条英机等人都是陆军将领,因此⽇本陆军依然有很強的影响力。
结果就是,在海军的南下方针得到支持的同时,陆军的北上计划也得到了支持。
⽇军登陆朝鲜半岛之后,⽇本国內一度对胜利充満希望,似乎強大的⽇本陆军能在夜一之间扫
整个朝鲜半岛,把战线推进到鸭绿江与图们江,甚至能够攻⼊国中东北,重现⽇俄战争后的辉煌历史。
虽然在此之后,⽇军在朝鲜半岛上的作战行动并不顺利,但是⽇本陆军、乃至⽇本当局都没有认识到朝鲜是个无底洞,而且⽇军在没有制海权、没有制空权的情况下,
本不可能在朝鲜场战上取胜。
接下来的几个月,⽇本陆军为了咸鱼翻⾝,一直在向朝鲜半岛增兵。
到九月底,也就是“第二次硫⻩岛海战”之前,⽇本陆军已经向朝鲜运送了近八十万官兵,十四个主力师团中的十二个被派往朝鲜,二十八个预备役师团中的二十个也被陆续送往朝鲜。
也就是说,⽇本陆军有七成主力队部被用在了朝鲜。
在釜山被国中陆军攻克之后,⽇本陆军的主力队部几乎
然无存。
战后,就有很多人认为,如果能够坚持海军的南下方针,⽇本陆军把主力队部用到南洋场战上,攻打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那么西太平洋战争绝对不会是这么个结局,⽇本至少不会这么快战败。
暂且不说这种观点是否正确,至少在一九四零年底,⽇本本土
本没有可守之兵。
虽然到一九四零年底,⽇本提前完成了第二阶段战争动员,总兵力扩充到六百万,其中陆军就独占了五百二十万,但是此时的⽇本陆军
本算上不是一支正规军,跟治安队部相差不大。
别的不说,在五百二十万⽇军的手里,总共只有不到三百万支步
。
为了武装征召的军人,⽇本陆军甚至从仓库里翻出了在⽇清战争时使用过的步
,在翻新后重新使用。
可以说,⽇本陆军用的仅仅是強大的兵力。
据战后公布的统计数据,到一九四零年底,⽇本陆军总共只有不到一千辆坦克、而且全都是轻型坦克,此外口径在三十七毫米以上的火炮为三千四百余门、迫击炮与掷弹筒总共有两万三千余具、重机
为一万七千
、轻机
为三万二千
,此外还有大约两千支从国美进口的冲锋
。
这算什么呢?
当时,国中陆军的一个包含一个装甲师、两个步兵师与两个立独旅的正规军中,有坦克四百余辆(主要是中型坦克)、火炮八百余门、迫击炮四百余门、重机
一千二百余
、轻机
超过三千
。
也就是说,⽇本陆军的装备总量,相当于五到七个国中陆军正规军。
到一九四零年底,国中陆军正规军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三十个,而且其中至少有十个是加強的主力军。
如果从装备总量上讲,国中陆军的规模相当于⽇本陆军的十倍。
⽇军有能力守住本土吗?
显然,当时最值得怀疑的,还是⽇军有没有能力阻止中**队登陆。说直接点,只要中**队成功登陆,⽇军战败的可能
就为百分之百。⽇军唯一的希望,就是把中**队挡在国门之外。
可惜的是,⽇军连这点能力也没有。
要知道,抗登陆作战是一项规模浩大的系统工程,⽇本又是一个岛国,且由四个主要岛屿组成,海岸线极为漫长,有很多适合登陆的地点,比如在九州岛,就有长达三千多公里的海岸线需要守卫,其中有上千公里的海岸线较为平坦,适合陆战队上岸,也就需要⽇军重点守卫。
构筑海岸防御工事,绝对是在考验一个家国的工业实力。
比如,修建碉堡等火力点需要大量的钢材与混凝土,修建堑壕不但需要大巨的人力,还需要动用大量物资。
虽然在战争爆发前,⽇本已经实现了工业化,而且其钢铁与⽔泥产量在世界范围內排名前十,但是⽇本严重缺乏资源,和平时期还能进口,战争时期遭到封锁之后,就没有办法进口原料了。
大战爆发后,⽇本国內就发起了一项捐助钢铁的运动,各家各户都把铁器捐了出来,甚至每十户人才能保留一把做饭用的菜刀。在“第二次硫⻩岛海战”之后,⽇本当局甚至下令拆毁了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以此回收钢铁,供炼钢厂回炉。
问题是,这些举动对于战争消耗来说,只能算得上是杯⽔车薪。
以大战时期的标准衡量,即便⽇军只需要防卫九州岛,而且重点守卫大约一千二百公里长的海岸线,那么修建完善的海岸防御工事,也需要消耗三千多万吨钢材与大约一点五亿吨⽔泥。
这是个什么概念?
直到战败,⽇本在整个大战期间的钢铁产量不到八百万吨,⽔泥产量不到三千万吨。
不可否认,⽇本有着可观的人力资源。在大战爆发前,⽇本的人口数量仅次于国中、英国(算上了印度等殖民地的人口)、国美、红俄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居全球第六的位置,人口总量接近八千万。问题是,早在二十多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战就用鲜⾎证明,人口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败的第一要素。在钢铁与烈火的战争中,一个家国的工业实力才是决定全面战争胜败的基本要素。
可惜的是,⽇本的工业实力在战争期间
本发挥不出来。
这一点,与英国极为相似。
可以说,如果没有国美的支持,英国在一战的第二年就会战败。虽然在这次的世界大战中,国美也是⽇本的坚定支持者,但是
战对手已经昅取了一战的经验教训,从一开始就对⽇本实施战略封锁,让国美的援助显得微不⾜道。
要知道,受国中海军远洋潜艇威胁,国美的对⽇出口量已经锐减了百分之七十。
随着国中海军全面夺取西太平洋的制海权,国美的对⽇出口将全面瘫痪。除非国美立即参战,不然⽇本别想得到国美的援助。
当时,吴铁生主张在一九四零年攻打⽇本本土,就是看清楚了⽇本的处境。
吴铁生有个最大的担忧,即国美在一九四一年参战之后,海军将无法全力支援陆军攻打⽇本本土。
到时候,陆军必然会在⽇本经历一场残酷、⾎腥的战争,才能取得胜利。
早一天登上⽇本本土,为胜利付出的代价就少一分。
事实上,冯承乾也明⽩这一点,所以他没有全盘否决吴铁生提出的作战方案,只是把登陆时间推迟了一个月左右。
显然,这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有了这一个月,中**队就能做好充分准备。
只是,这一个月过得并不平静。
!#
m.ShaNZ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