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爱贝儿文集 下章
红尘冷漠,情暖我心
 我对许多大作家不甚了解,但因为张爱玲是文坛上最璀璨的巨星,故而一直知其名,但对其作品也不热衷。因缺少耐心,我向来少读小说。

 2009年的夏天,我万念俱灰,足不出户,遂决意以书疗伤。当下就选了张爱玲的《怨女》伏案翻阅。随即被她惊的文字,以及她笔下动的旧上海和悲凄的女性命运所吸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她的作品。

 喜欢《倾城之恋》里白苏与范柳原极近现实又极为浪漫的爱情;惋惜《金锁记》里的曹七巧悲哀的一生;震撼《,戒》里王佳芝在生死攸关时的抉择;悲叹《花凋》里人世的冷漠;惊叹《红玫瑰与白玫瑰》里对人透彻的剖析…读张爱玲的作品多了,我不想要探究,是怎样的一个时代,怎样的一个没落家族,成就了一个如此冷如此才华如此淡漠的女子?

 于是,我追随文人的脚步想一探究竟。在等待书籍寄到的空闲日子里,我迫不及待的先看了《滚滚红尘》。这是一部电影,根据三以张胡恋为原版的作品改编而成。只深刻的记住一个镜头:沈韶华去乡下寻躲难的章能才,察觉他与那家妇人有染后无言离开。再次偶遇,章能才与其重修旧好,但沈韶华奋边甩开他,只说了一句话:“一切都不同了!”说时,她的回眸里尽是流离凄

 在胡兰成的《今生今世》里,张爱玲是一位临水照花的女子,她才华出众、出尘不染、高高在上,像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就是这样一个高傲的女子,甘愿为爱低到尘埃里。可惜,她遇到的是一个世人唾骂的伪汉,一个见异思迁、四处留情的男人。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胡兰成在文字上的才华,可称得上民国才子,读他的《山河岁月》、《禅是一枝花》便可窥一斑。张爱玲第二次见他,便把她仅有的一张相片送给他,背后写着: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由此可见,当时的胡兰成对于张爱玲来说,不仅是呵护,更是吸引。是年,两人结为夫妇,他38岁,她23岁。

 新婚不久,胡兰成去汉口接手《大楚报》,与17岁的小护士周训德相好,回到上海后,在张爱玲面前也不掩饰对她的夸赞。但是张爱玲并没有表现生气和反感。在胡兰成逃难躲到诸暨,张爱玲因为思念心切,不远千里的赶来看他。见到胡兰成,她道:我从诸暨丽水来,路上想着这是你走过的,及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着你就在着那里,这温州城就像含有宝珠在放光。胡兰成竟不喜也不答,以“男人不拖累子”为由恼怒她:“你来做什么?还不快回去!”

 张爱玲毕竟是真心爱胡兰成的,她不但没有回去,还停留了二十多天,独自居住在一家旅馆里。胡兰成白天携已成夫之实的比他大两岁的范秀美前往见面。张爱玲不是不知道,只是不想说破,三人无语时,她提出给范画画,结果只画到一半就画不下去了,她说:“我画着画着,只觉得她的眉眼神情,她的嘴,越来越像你,心里一惊动,一阵难受,就画不下去了…”她说的就是常人所说的夫相吧,所以心里难过了。随后她和胡兰成散步小巷,她才开口让他在她和小周之间作选择,但胡兰成不肯,她叹了一口气:“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致寻短见,亦不能够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回去后,她给他来信:那天船将开,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个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伫立涕泣久久。可以想象,张爱玲是带着一种怎样的伤心痛楚离开温州。

 可见,当时张爱玲是何等的深爱胡兰成,甚至不惜委屈、卑微和隐忍。但,分离,只是早晚的事。谁让她爱的人是胡兰成。1947年6月,张爱玲经过近一年的煎熬,最终狠心断了这份情缘,不再为这样的一个男人伤神:“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经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是我经过一年半长时间考虑的。彼惟时以小吉故,不增加你的困难。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她随信附上30万元稿费,彼时胡兰成已躲过劫难,但生活还没有固定来源。直至分离,她还对这个男人尽最后一点心意。可见冷漠下,她有一颗多么善良的心。然我们终究无法想象她在写下这封信时内心的千般疼痛。这让我不由得想起了《花凋》:笑,全世界便与你同声笑;哭,你便独自哭。

 自此,两人名存实亡的3年婚姻正式解体。曾经轰轰烈烈的一段感情,在世俗里无可阻挡的恣意绽放,转瞬又以凄绝的色彩迅速凋零。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它是张爱玲人生的悲剧,也是封建社会里的一个悲剧,同时似乎也预示了她晚年境遇的凄凉。

 晚年独自一人,客居他乡,无依无靠,在寂寥的公寓里,1976年提笔写下的故事此刻依然被她藏匿在某处角落里。这是一个怎样深刻的故事?究竟有着怎样的沉重?我想,宋以朗在序里所罗列的种种也未能将答案全部解开。除了时局的原因,除了张爱玲要不断修改的原因,是否还有其他不为人所知的原因?

 《小团圆》的出版,一度掀起文学评论热,论者与张的评论也是冰火两重天。我只是一个最普通的读者,一个最忠实的读者,知识浅薄,不敢枉加评论。我只忠于我内心的感受,我只凭我自己的感知去解读这一段人人皆知的爱情,去解读这样一位旷世奇才的女子

 对照《今生今世》和《小团圆》,我们不难看出,《小团圆》中关于九莉和邵之雍的情节发展其实与《今生今世》的情节主线几近相似。虽然两者写作的风格截然不同,但他们给读者叙述的,其实是同一个故事。读罢,总能让人心悲怆与苍凉。心里很想写写这些感受,却一直不敢下笔。唯恐自己浅陋的学识和生涩的文笔无法写出它所想表诉的本意,损了一代才女的形象,引来世人指责。但现在,请允许我以一个虔诚膜拜者的身份来写一写我的感受。如有不妥,还请你原谅。

 张爱玲一生经历两段婚姻,一段以轰烈开头,以绝决收场;一段以平淡开始,以孤独终结。遇到胡兰成,她还只是个没谈过恋爱的青涩女子,在这段婚姻里,定然有她最真的感情和感动,有她最暖的幸福和快乐。毕竟胡兰成也曾真心爱过她。汉口被日本轰炸时,他以为自己会被炸死,刹那口而出的只有两个字——“爱玲”加之其自身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这段婚姻必定成为她情感历程甚至她人生中最浓重的一笔。那么,时隔三十年,想要把这一切真实的还原给大众,不是一件轻易的事。那么,张爱玲反复回忆反复修改那段消逝已久的情事,是否也如《留情》里的一炉红炭温暖她在异乡的苍凉岁月?

 其实,当我们读完《小团圆》,就已经找到了答案:“青山上红棕色的小木屋,映着碧蓝的天,阳光下满地树影摇晃着有好几个小孩在松林中出没,都是她的。之雍出现了,微笑着把她往木屋里拉。她醒来快乐了很久很久。”

 大凡看过《小团圆》的人,一眼就能看小说里的盛九莉和邵之雍的原型即是张爱玲和胡兰成。在这部小说里,我们终于了解张爱玲成长的环境:生于世、家族没落、父母离异、从小缺少家庭温暖、家族错综复杂的变态关系,让她自小就养成冷漠和独立的性格。所以在遇到胡兰成后,她急切的投入他的怀抱,想寻找一种温暖和呵护。

 从邵之雍的出场,九莉就是带着崇拜的眼光,所以她在拒绝他的初次拜访后又得知是他本人后,第二就主动去他家回访,一坐就是五个钟头。邵之雍第一次去见九莉家,她这样描写他:她永远看见他的半侧面,沉默了下来的时候,用手去捻沙发椅扶手上的一呢线头,带著一丝微笑,目光下视,像捧着一满杯的水,小心不泼出来。他走后,留下一烟灰盘的烟蒂,她都拣了起来,收在一只旧信封里。在向璟家里,她第一次看见他眼睛里有轻蔑的神气,她很震动。初次谈起婚姻,邵之雍说:我现在还不想结婚,等过几年我会去找你。九莉不说话,只在心里想:他逃亡到边远的小城的时候,她会千山万水的找了去,在昏黄的灯影里重逢。晚饭后她洗完了碗回到客室的时候,他上来吻她,她直溜下去跪在他跟前抱著他的腿,脸贴在他腿上

 尽管后来张爱玲看清胡兰成是个滥情之人后绝决离开,留给世人一个凄绝的背影。但是在小说中我们并没有看到她的怨恨情绪,只在末尾几笔带过对邵之雍的不屑。张爱玲是惊人的,她的作品、她的语言也是惊人的。小说中几处对的大胆描写同样是惊人的。让人不由得想起她在《,戒》中所引用的一句话:通往女人的心的道路,是从道开始。但又超出她之前的任何一部作品的描写。这让一些窥视者得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足。

 于是有一些人认为,这是张爱玲的巅峰之作,我倒不认同。相对以往的作品,其人物过于繁杂,事件过于臃肿,语言跳跃太大,时空跨度混乱,让人初读难以理清人物关系。但这也不难理解,因是自传,而张爱玲又出生于这样一个庞大家族,出生于这样一个混乱的年代,她有必要代清楚很多人物和线索,为故事的发展铺垫。又正因为此,成了一种缺憾,无法成就其作为张爱玲的巅峰之作。

 还有一些人认为张爱玲这是在自毁长城,让自身形象从一个历史高度降下来了。我也不以为然。诚然,九莉对战争的玩笑态度和对国家存亡的淡漠让人反感甚至鄙视。但她不是别人,她是张爱玲,一个纯粹的人,一个精致的人,时代和战争毁了她的人生和前途,也就无怪她漠视一切,自顾自的生长,自顾自的恋爱,自顾自的写作。而写自传,不加以美化,给读者刻画真实的自己,这是需要勇气的,而这样的勇气,又有谁超越得了张爱玲?因而,我们要学会宽容,不要一边享受别人呈上来的大餐一边大加指责:你做得还不够好。再说食,也不过是寻常饮水,不值得大惊小怪。

 难道这个故事没有打动过你?爱情最初谁不是全心全意?谁又知道有些感情是要以萎谢来收场?谁没有过一场刻骨铭心的爱情?谁能在多年以后想起时不记忆犹新

 这是一个热情故事,我想表达出爱情的万转千回,完全幻灭了之后也还有点什么东西在。这是张爱玲写下这部作品的最终愿望。是的,我们终其一生追求的爱情,最后终会幻灭,失去是幻灭,分离是幻灭,死亡也是幻灭。因为岁月无常,使一切无常。但即便爱情完全幻灭了,总还是有点什么在,那就是,那些融进骨髓永远也化不开的记忆。纵然红尘冷漠,它依然会伴随我们一生,温暖我们一生。

 附:

 放下笔,我想起了最近看到的一张相片,是张爱玲晚年的样子。

 之前在网上看到的都是她年轻时的相片,无论是她低首还是抬头,总有一种凌越尘世的高傲和冷,让人不敢靠近,生怕走近时尘埃玷染了这个旷世才女。但是那天,我看到的张爱玲,脸上布着皱纹,脸庞削瘦,头发蓬松,目光中少了从前的冷和淡漠,多了寻常巷陌里慢慢行走的老太太的慈祥和亲切。

 那一刻,我想起她对宋淇夫人说的话:虽然当时我很痛苦,可是我一天也没懊悔过,只要是我喜欢的人,我永远都觉得他是好的;想起她年轻时的倾城之恋;想起她生命最后一刻寂死他乡…我潸然泪下。  M.ShANzXs.coM
上章 爱贝儿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