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人鱼安徒生
在丹麦首都哥本哈
的入海口,有一块巨大的蘑菇石,上面坐着一个小人鱼。半个多世纪过去了,风霜和冰雪冲刷过她的肌肤,月
和
光梳洗过她的柔发,趾高气扬的纳粹兵从她身旁走过,沉默的丹麦人民又在她身旁把国旗重新升起。今天,她仍然坐在那块蘑菇石上,面向深沉的大海,遐想着人类世界。这座铜像是丹麦的国家象征,是艺术家爱德华·艾里克逊于1913雕刻成的,但她真正的创造者却是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年4月,安徒生出生在欧登赛城贫民区一张由棺材板拼成的
上。他大声啼哭着,仿佛抗议上帝将天使贬谪到人间,教士安慰他的母亲说:“小时候哭声越大,长大后歌声就越优美。”果然,许多年后,这个天使用夜莺般的歌喉向全世界唱起歌来,即使是圣诞老人也比不上他的名气。
欧登
是个封闭的小镇,人们坚信上帝和女巫,
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使小安徒生的脑子里充满了奇特而丰富的幻想。在他看来,传说中的一切随时都会重现,以至于有时他会被自己想像出来的精灵吓得魂不附体。当然,这些古老的传说和童年的幻想,都成为他后来创作的源泉。
小安徒生并没有受过正规教育,他的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妇,家境十分贫寒。他的玩伴是父亲为他做的几只木偶,他给木偶们
制漂亮的衣裳,让他们在“舞台”上表演,所编的“剧本”中有他自己的幻想,他听来的传说,还有他读到的莎士比亚作品中那些神奇瑰丽的情节。
1813年,拿破仑发动战争,安徒生的父亲走上战场,两年后病逝。为生活所迫,小安徒生进入工厂做童工。1819年,14岁的安徒生带着30个银毫子只身来到哥本哈
。这个巨大而陌生的城市使他感到渺小而孤独,但他立刻擦去眼泪,告诉自己:现在不是哭泣的时候,要马上行动!
他想做一名演员,到处求告却屡屡碰壁,手里的钱很快就所剩无几。
街头之时,他听说了意大利歌唱家西博尼在哥本哈
开办歌唱学校的消息,便不顾一切地闯进西博尼的家。他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西博尼的歌唱学校,但接下来的一场大病损害了他的声音,打破了他的演员梦。
他开始试着写作和发表作品,有诗剧、游记、小说等。最终,他在诗剧《阿尔芙索尔》中崭
才华,因此而被送进拉丁文学校免费就读。17岁的安徒生高高瘦瘦,坐在低年级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上课。孩子们嘲笑他是乡下笨汉,丝毫不懂上
社会的礼节,在他们眼里,他就是一只不受
的“丑小鸭”经过考验和磨难,安徒生在1828年升入了哥本哈
大学。这几年中,他阅读了不少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像拜伦、海涅、司各特等。他也没有忘记他的创作,他的诗作《傍晚》和《垂死的孩子》发表后大受好评;他的喜剧《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公演,得到了观众的喝彩,年轻的剧作家滚滚泪下——十几年前,正是在同一家戏院中,他曾受到尖刻的鄙薄和否定,今天他终于成功了。
安徒生是诗人、剧作家和游记作家,但童话是他一切创作中的皇冠。1835年,安徒生写信给朋友说:“我要为下一代创作了。”他认为,在诗歌的领域中,没有哪一样能像童话那样无限包容,以优美的故事给孩子们带来快乐、希望和教益。
1835年,安徒生的第一本童话集问世,其中收入《打火匣》、《小克劳斯和大克劳斯》、《豌豆公主》、《小意达的花儿》四篇童话。从这一年起,每一个圣诞节都有一本新童话来到孩子们身边。他整整写了43年,直到生命结束,共创作了168篇作品,这些童话在他生前就已成为世界上拥有读者最多的读物。
他给我们讲《白雪皇后》,叫我们要对善和美充满信心;他给我们讲《夜莺》,叫我们要爱真正的天然的艺术;他给我们讲《园丁和主人》,叫我们“好好想一想”丹麦这座花园是由勤劳、忠诚而又聪明的园丁拉尔森们创造出来的,它不属于自以为“可以随时把拉尔森解雇”的主人…一篇篇都新颖、自然而精致,宛如一颗颗从他的精神领域里采撷来的珍珠,永远在我们的眼里和心里闪光发亮。
他赋予一切事物以鲜活的灵魂,不管是美人鱼、丑小鸭、野天鹅,还是老橡树、打火匣、意志坚定的锡兵,他让它们歌唱,把它们献给一切人——孩子们为那奇异动人的故事而神
;成人则徘徊在他深深的人生哲思之间,
连不去。你看:“有一个豆荚,里面有五颗豌豆。它们都是绿的,因此它们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的。”“你大概知道,在中国,皇帝是一个中国人,他周围的人也是中国人”…乍看起来,这些话就像是一堆孩子气的废话,毫无意义,但孩子们讲话实际就是那个样子,天真,幼稚,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我们读的时候就不仅好像听到了孩子们讲话的声音,而且还似乎看到了他们讲话的姿态。孩子们读到这种叙述时会感到非常亲切,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语言。对于成年人包括老年人说来,这是一些多么值得玩味的词句,它们把我们带回童年时代,那真是一个诗意的时代。
1875年8月4
,安徒生在友人梅尔基奥尔家中停止了呼吸。有好多读者说,他其实就是那个美丽的小人鱼,终其一生,不惜付出一切代价追求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灵魂,永恒的、真挚的、人的灵魂。当然,结局也和《海的女儿》一样,他的灵魂获得了永生…
M.ShaNz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