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龙的力量—南海扬 下章
第五十一章:倾国一赌(四)
  

 在后世的学者所编撰的那些历史材料中,印度与孟加拉之间的战争往往被作为中印战争的一个分支战场而记载着。在西方史学界往往将印-东战争视为21世纪中印战争的前戏和起点、而将印-孟战争定为中印战争绵延到南亚次大陆的一个标志,在西方史学家的口中印-孟战争之所以发生完全是印度与中国之间矛盾化的一个必然结果。在记叙印度战争准备的章节之中,西方学者总是将印度军方在不到一周的时间之内便仓促发动对孟加拉战争的原因归结于中国军事代表团出现在达卡这一突发事件之上。

 “随着中国的远征舰队在安达曼—尼科巴群岛获得了进而控制整个孟加拉湾的前进基地之后,中国军队可以谋求在孟加拉沿岸获得一个永久海空军基地的可能。急需获得中国援助的孟加拉政府显然无力回绝北京的这一要求。虽然他们清楚的知道孟加拉与中国之间的军事合作,很可能将怒印度,甚至爆发战争。但是新德里当时混乱的局面给了孟加拉政府以错误的信息,他们决定冒险一试。孟加拉人认为精锐的中国军队可以在印度人发起进攻之前抵达孟加拉南部的港口,并迅速投入战争。虽然我们还无法得知,这一错误的结论究竟是中国人给予孟加拉政府的承诺,或是孟加拉政府自身的判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由于这个对形势的误判,使得孟加拉军队在战争开始之后的第一周内损失惨重,几乎崩溃…。”这样的描述在数年之后风靡欧美的英国历史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沙马的著作—《今天的历史》一再被西方的读者所接收,虽然其中充满了谬误和倒因为果。

 事实上印度与孟加拉之间的战争与此前中印在马六甲海峡地区的冲突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在印度军队向孟加拉发起进攻之后的数天内,坐镇新德里的印度总统阿卜杜勒。卡拉姆还通过尼泊尔政府向中国表示印度与孟加拉之间的边境冲突仅仅是一次突发事件,印度并没有任何中断与中国展开和平谈判的计划。尽管在政治冲突中,阿卜杜勒。卡拉姆总统虽然一度解散了曼莫汉。甘地内阁,但是在与中国之间签订的《中印马六甲及印度洋地区和平协议》,阿卜杜勒。卡拉姆总统本人和印度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并没有全盘否认。实际上任何有理性的政治家都能清楚的认识到印度已经无力再与中国争锋。不过印度必须通过对孟加拉的战争来摆国内糟糕的粮食和能源供给情况。

 虽然没有明确的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但是在整个印孟战争的过程中,印度政府的外人员一直在中美两国努力着,希望以解除贸易运和提供大量资金和物质援助来换取印孟两国战场之上的全面停火。但是印度政府显然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价值,中美两国并不在意印度军队在孟加拉的行动。套在印度经济之上的桎梏非但没有丝毫的减弱,相反越收越紧。

 对孟加拉的战争准备是印度军队有史以来最为高效的一次战争动员行动,被西方学者认为是印度战争史上的一个奇迹,这与西方史学家长期以来对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军队建设的偏见有关,西方史学家一直片面的认为这些国家的军事职业化程度较低,虽然拥有庞大的数量但是缺乏必要的训练,动员速度较慢,不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无法发动一场进攻战役。所以印度东部的军队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便越过国境线深入孟加拉所取得的“辉煌”胜利大为赞叹。认为这是印度军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对孟加拉实施预防的军事行动的铁证。甚至得出如果印度军队拥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准备,那么印-孟战争以及此后印-中之间在孟加拉地区的锋将完全出现不一样的结局。

 但是西方史学者的主要依据是将这场战争的准备与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之前进行比较,在20世纪70年代的第三次印巴战争之中,印度军队进行了充分的战前。由于当时印巴处于“紧急状态”后,而具有敏锐察力和卓越指挥才能的印军总参谋长马内克肖早已察觉到印巴之间将有一场大规模的战争发生,因此,他为印度赢得这场战争进行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储备,秘密举办新兵速成班,征召陆、海、空三军预备役人员服现役;对作战伤亡人员,制定了许多具体的特殊照顾政策,使部队的士气为之大振;成立了联合兵种组织和联合情报委员会,解决了三军联合作战问题。甚至下达了总动员令:取消军队所有人员的休假,立即返回工作岗位;征用民用车辆,以紧急运送弹药及各种军用物资;迁移印与西巴接壤的边境居民;加强城市民防措施等。而在这次战争之中,印度军队却没有进行这些方面的准备,由此西方学者认定印度是无备而战。

 但是这样的推断同样是一种主观的腻想。事实上印度陆军东部军区长期以来都是印度陆军之中最为精锐,战备情况最佳的皇牌部队。在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的惨败之后,印度陆军一直以来致力于在东部地区的中印藏南边境地区加强军事存在,以对强大的中国军队实行“攻势防御”战略方针。仅在印度陆军东部军区中印、中锡第一线部署的陆军就有2个集团军8个山地步兵师共21万多人,而且在纵深还部署有1个集团军作为预备队。这些部队均是长期以来针对中国陆军可能对印度强占的“阿鲁纳恰尔邦”发起的收复行动而集结的,长期处于枕戈待晨的一级战备之下。

 虽然在21世纪最初的几年里中印两国的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印度国防部也在报告中大幅淡化“来自北方的中国威胁”这些为了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而紧绷神经的士兵曾一度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但是随着中印在马六甲的战火重燃,印度军方不得不重新评估中国军队从西藏方向进攻印度北部开辟第二战线的可能。一度松弛的印度东部军区再度紧张起来,大批原本已经撤入纵深地区进行休整的山地部队不得不重新进入一线的防御阵地之上。

 这一举措在此刻执掌印度的乔京德尔看来无疑是印度政府此前空前的愚蠢外和军事政策的集中展现。中印边界全长约1700公里,分西、中、东三个地形段。其中西段长600公里,争议面积约3。35万平方公里。北起喀喇昆仑山口,沿喀喇昆仑山南下至西藏阿里地区与印辖克什米尔的拉达克、印度的喜马偕尔邦三处接壤为止。争议地区主要是阿克赛钦的归属问题。这个地区实际上是群山环抱,人烟稀少,中印两军虽然在1962年曾经一度爆发过冲突,但仅仅是策应东部战线的一个分战场。战后中国军队一度取得了全面的优势,在喀喇昆仑山口附近的神仙湾、空喀山口、天文点等海拔5000米以上的通外山口之上设立了哨所。印度陆军不得已在这些哨所的对面设立了哨所。这实际上双方的军人为了各自国家、民族的利益,不得不长期驻守在生命区之中。

 中段长450公里,北起西段的南端,往东南至中、印、尼三国界处的里普列克山口,争议面积约2000平方公里。这个区域双方有争议的面积较小,解决起来相对容易。中印两国曾经通过换边界地图的方式,利用和平谈判的形式予以解决。

 中印边界真正的问题焦点仍然集中于东段,这一地区的边境线全长650公里,西起中、锡三国界处的库山口,争议面积高达9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历史上,中、印两国在从未进行过边界划分,所以一直以来都是中印两国边境争端的纠结所在,也是1962年边境冲突的主战场。理论上来说虽然在1962年的冲突之中印度陆军的确表现的极为糟糕,印度政府视此次战败为奇大辱也毫不为过。但是由此而得出一定要在这个有争议地区与中国再见个高低却是极大的不智。

 惨重的损失使印度政界及军方领导人认识到了当时的编制及训练方式已严重落后于现代战争的要求,亟待进行彻底改革。印度前陆军副参谋长辛哈中将在阐述印军的作战思想时讲得更加直接和骨,他说印军“如果没有在必要时攻入西藏的进攻能力,就不能从根本上保证印度的安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印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印军按照作战的要求和战区的分工将其编制内的步兵师由原来单一的步兵师调整为步兵师和山地步兵师两种。山地步兵师突出强调了在高原山区对敌方步兵的杀伤火力,由于山地步兵师内有骡马一千多匹,从而保证了军队在简易公路乃至没有公路的条件下,仍能顺利实施战斗行动。

 印军强化了对军官和士兵的训练和培养。1962年之后印度陆军竟新建了新兵训练中心60多个,每年度即可训练新兵十多万人。如果爆发战争,则可扩大训练人数至100-150万人。在印度高层的眼中印度陆军应在需要时“打进西藏,切断阿克赛钦地区和整个西藏同中国内地联系的战略出路,扰其后方”一举夺取西藏地区。这个气山河的计划曾令无数印度军人为之奋斗一身。但是当机会真的出现之时,印度军队的表现又如何呢?

 在1986年印度成立非法的“阿鲁纳恰尔邦”之后,作为尼赫鲁-甘地家族的后代拉吉夫。甘地的“悲情1962年”情节大爆发。集结大军在中印边境展开代号为“棋盘”的军事演习,并越过双方实际控制线蚕食中国领土。最终导致在1987年3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桑多洛河谷发生烈的军事冲突。这次冲突的本身规模并不大,火时间也很短,但紧张对峙持续了一个多月时间。印军被击毙16人,受伤人数不详。虽然具体情况不清楚,但阵亡的印军中有6具尸体是由我方还给印方的,以说明是印军入侵中方控制区后被击毙的。

 虽然印度陆军借助此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在忙于国内经济建设的中国手中获得了一些领土方面的实际收益。但是这样的收益与印度陆军长期以来投入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却不成正比。理由很简单,在中印边界争议地段的中国一侧,地形多以高山和丛林为主,地势险峻,气候恶劣,有些一年中甚至有半年是冰封期,可以说恶劣的自然条件就是最好的防御。而印度一侧的地势渐趋平缓,自然条件相对较好。如果要摆长期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印度陆军必须转守为攻,但是庞大的地面部队要通过这些生命区又谈何容易。即便凭借着兵力优势突破了中国陆军在国境地区的防线,随着战线的深入最终只能是崩溃。其实以己度人,印度军队也不难想见,中国军队要从北部南下也要面临同样的问题。但是在1962年被打怕了印度政府仍不惜一切代价加强东部军事的力量。

 在“棋盘”演习中发现山地师仍然表现出了缺乏机动力、防护和生存能力弱以及火力不够的弱点,不顾当时印度经济发展资金严重短缺,城市里3000多万人失业,国内还有2亿多人吃不的实际情况,在中国忙于裁军的同时,1987-1988年度大量增加军费。将山地师逐步改编更具进攻的“整编陆军山地步兵师”增加直升机数量以提高机动和后勤保障能力。在防护力方面,开始少量换装“凯夫拉”便携式掩体,该装备具有防寒保暖、使用方便、伪装好的优点。为弥补火力不足,增加了40毫米榴弹发器,印产克莱莫定向杀伤地雷以及主要用于摧毁敌掩体的SS11-B1和“法弋特”导弹等。

 这种片面强调部队数量和专业装备的作法并没有给印度带来更多的助力。当印度与东盟的战争打响之后,一方面是印度远东军区的地面兵力捉襟见肘,一边却是数以十万计的精锐山地部队在辽阔的边境线上与远少于其的中国边防部队展开漫长对峙,当中国陆军负责对印作战的成都军区抽调陆军第13集团军大举进入马来半岛纵横驰骋之际,印度东部军区仅能抽调出1个机械化步兵师参与了马六甲地区的地面军事行动。

 目前在印度陆军东部军区仍下辖第3、第4、第33这三个集团军,编制内有印度陆军尚存的9个山地步兵师中的8个。虽然印度第3集团军和第4集团军都是印度陆军中赫赫有名的老牌部队,但在印度东部地区真正的山地战主力却是名不见经传的印度陆军第33集团军。第33集团军常年驻扎在中印边境地区、熟悉地形,编制有4个加强山地师。其军团主力主力第17山地步兵师、27山地步兵师分别沿乃堆拉至刚渡、则里拉至噶伦堡公路两侧做纵深梯次部署,同时第20山地步兵师进占不丹西部、第17山地步兵师则占领锡金北部穷塘地域,加强翼侧保障,形成一个半月型的防御体系。

 除了部署在中印、中锡三国边境的第33集团军之外,第4集团军则负责着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防御任务,第3集团军作为军区预备队驻扎在加尔各答地区。印度陆军第3、第4集团军都均下辖1个步兵师和2个山地步兵师。这三个集团军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对孟加拉形成合围之势。而这3个集团军也正是乔京德尔攻略孟加拉的主力。

 这些长期以中国陆军为假想敌的部队均保持着较高的满员度和战备状态,大多数都可以在经过一周的强化训练之后,直接开赴战场,对于向来反应迟钝的印度陆军而言,已经算是难能可贵的重兵快速反应集群了。而在战前乔京德尔还将归属于印度陆军中部军区的皇牌部队—印度陆军第1集团军的主力调往东线。印度陆军第1集团军下辖2个步兵师、1个装甲师、1个山地师和3个独立旅的庞大作战兵力,一直为作为印度陆军各战区的总预备队来使用。在夺取新德里的中央政权的同时,乔京德尔也一直致力将这支皇牌部队收归己用。此刻印度陆军第1集团军的1个装甲师、1个机械化步兵师和1个山地师的部队已经抵达了北部的“西里古里走廊”地区,这样一来印度陆军在孟加拉地区已经集结了4个陆军集团军,近40万人的庞大地面战部队,如果仅以孟加拉军队为对手已经绰绰有余的了。

 而在如此短时间之内集结起庞大的兵力,在乔京德尔心中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正在驱使着他,那就是预定战场上此刻难得的气候便利。3月在中国的西藏正是寒冷的冬季,印度军队可以利用大雪封锁喜马拉雅山口的机会,阻止中国军队对战区的驰援。而在孟加拉则是难得的旱季,而再过一个月孟加拉各地便将普降大雨,这对于攻击方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整个战役的计划,印度陆军并没有太多的时间准备,参谋部几乎是从保险箱里取出了70年代闪击东巴的战略计划,只进行了简单的修改便递交给了乔京德尔。虽然对此颇有不满,但是时间上已经由不得乔京德尔提出更高的要求了。“这将是一场短暂而辉煌的战役,我们将从胜利走向胜利。”乔京德尔在面对印度陆军东部军区的主要指挥人员时发表了连自己都觉得违心的报告。

 闪击孟加拉的军事行动被定名为“重返达卡”印军计划集中绝对优势兵力,计划在三个星期内迅速控制孟加拉的绝大部分地区。在绝对优势的空军和海军支援下,陆军部队从西面、西北、北面、东面四个方向同时对孟加拉实施合围,印度陆军将在一周之内夺取重要的交通枢纽,以切断孟加拉的内部联系。然后利用向心突击,肢解围歼孟加拉国的野战部队,最终一举攻占孟加拉的首府达卡。此刻对于乔京德尔来说,他所需要只是一个开战的借口而已。  M.ShaNzXs.COm
上章 龙的力量—南海扬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