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好莱坞制作 下章
第1226章 那太麻烦了
 曾经的《盗梦空间》里出现的第一个震撼镜头,要数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饰演的道姆·柯布被推入浴缸从而引发的第一次梦境穿越,柯布在上一层世界对水的感受被传递到下层的梦境里,产生了超现实的效果…

 整个日本宫殿被滔滔大水淹没。这极具感官冲击的一幕实际上是克里斯托弗·诺兰使用实景拍摄得来。

 他的剧组搭建了庞大的宫殿内部的场景,并把共计5000加仑的水储存在精心布置于场景各窗口处的26个水箱内,这些水箱在机关驱动下按顺序被依次打开“水漫金山”的景象便产生了。

 但这样的搭景和拍摄都极其耗费时间和资金,杜克只是简单的想了一下,就放弃了实拍的想法,他拍摄时,莱昂纳多只是站在绿幕环绕之中,宫殿被滔滔大水淹没的场景则使用微缩模型拍摄。

 然后二者在用CGI技术处理之后合成在一起。按照专业人员的计算,这起码能节省最少一半的准备时间和三分之一的拍摄资金。以杜克的风格,没有不选择这种拍摄方式的道理。

 而在一些方面,杜克也大量使用了传统的技术进行拍摄。比如亚瑟在走廊里的那场动作戏,受到上层梦境的干扰,第二层梦境中几次出现重力改变的现象,事实上拍摄时它们都是由真实的物理法则产生的。

 拍摄中,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酒店走廊中飞檐走壁,是因为整个走廊的布景被搭建在一个可旋转的巨形“万象环”装置上。

 整个走廊开始旋转倾斜时,吊在威压上的演员们只用顺其自然的调整平衡,而固定的摄像机则让这一切看起来就像是重力的受力方向在变化。

 为了保证演员在旋转布景中的安全,许多道具包括墙壁都是用柔软的材料制作的。还有许多用于梦境拍摄的道具,也都是剧组真实搭建的。首先是彭罗斯阶梯。

 任何对错觉略有研究的人都应该知道“彭罗斯阶梯”这个著名的透视悖论,作为一个假想的无限循环阶梯,它只能在二维上成立,一旦拿到三维空间里检验就成了一个自相矛盾的结构体。

 特效组参考错觉大师艾舍尔描绘的彭罗斯阶梯,在拍摄景地华纳制片厂的摄影棚里真实的搭建了一个从特定角度看如同无限循环升降的封闭楼梯,当然从其它任何一个角度看,这个布景就会瞬间穿帮,因为它根本不是封闭的。也正是利用这一点。

 约瑟夫·高登·莱维特饰演的亚瑟才得以清晰的像斯嘉丽出演的阿德里安以及观众解释梦中的宫现象。其次是记忆电梯。道姆·柯布在自己的梦里制造了一个能通往十三层楼的电梯,来储存自己的记忆。

 这个记忆的电梯在拍摄中是一个个独立的布景,它们都是剧组制造的真实的道具。比如顶层沙滩上的那个电梯,杜克拍摄时,就是在南希·约瑟夫森的私人沙滩上挖出一个大坑然后搭建的。还有潜意识火车。

 剧组为拍摄准备的最为夸张的道具,恐怕还要数出现在第一层梦境里的火车,这辆火车确是实实在在的道具。这个大家伙内部由卡车和数节拖车驱动,外部套上玻璃纤维制的火车外壳以假真。

 最后再用电脑CGI将汽车轮胎替换成火车车轮,一切都无懈可击,在好莱坞,几乎所有的大制作商业片都是用电脑特效加实景拍摄完成的,不使用CGI特效镜头的投资上亿美元的特效大片根本就不存在。

 不说杜克这个版本的《盗梦空间》要使用超过2000个CGI特效镜头,单说曾经的克里斯托弗·诺兰,很多人对诺兰的印象都是此君乃十足的胶片狂且对数字技术极其抵触乃至鄙视,从一定角度讲这是正确的。

 不过这并没有看到事实的全部。实际上,CGI特效在曾经那部《盗梦空间》的制作中得到广泛乃至关键的运用。

 倒卷的巴黎是这部影片的标志镜头之一,不去细说也能看出这是CGI生成的场景,除此之外,整部电影运用到的CGI镜头超过了600个!

 卷曲的巴黎同样是杜克这个版本的整部电影的标志画面之一,在他手中,这会是一个百分百的数字特效。

 早在前期准备时,工业光魔的特效组已经赶到巴黎,在那里拍摄了一个T大小的照片作为素材,从建筑物的外部结构到内部的房间,精确到每一个细节。

 这些高精度照片最终作为“烘焙贴图”被贴到三维模型上,目的就是让整个虚拟场景变的真实可信,不过光有真实的贴图是远远不够的,整个场景需要考虑诸多元素的变化,包括光源…整个场景发生白天。

 而天光的模拟是非常困难的…阴影的投、透视等,还要考虑如何隐藏建筑物之间的穿透这类穿帮,虽然杜克计划在电影里出现城市卷曲会被切成数个镜头。

 但工业光魔初步完成的特效只是一个完整的镜头。按照杜克的要求,特效组大可借助镜头的切换来作弊,但是他们却难而上给他出了一份超越预期的漂亮答卷…没有重样的街区,小到街灯、窗帘这样的细节。

 甚至是建筑物内的室内结构。***“需要替身吗?”站在万象环前,杜克问即将拍摄走廊失重打斗戏的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后者摇了摇头,信誓旦旦的说道:“我已经做了大量的练习,我会亲自完成这些戏份。”话是这么说,约瑟夫·高登·莱维特脸上还是带着几分紧张。

 虽然有威压的保护,但这场动作戏还是存在一定的难度和危险,以杜克的工作风格,这种戏份的首选必然是特技替身。

 不过他也不会完全忽视演员自身的意见。这里的大部分戏份都会由约瑟夫·高登·莱维特亲自完成,但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戏必然要使用特技替身。

 在这点上,演员没有任何发言权,杜克不可能让主要演员去冒这样的风险,不说受伤后他们的经纪公司以及演员工会等可能存在的麻烦,单单是时间他就耽搁不起。

 而这里的拍摄也是传统搭景与数字技术相结合最为典型的一个场景,在这个场景中,仅仅有重力变向还不够,杜克还使出了“零重力”这一招。

 拍摄中,重力变化是靠旋转的布景产生的,那么完全的失重怎么得来?传统派的做法是,剧组搭建一个高速旋转离心系统,让演员在真实的失重状态下表演。

 数字技术派的做法则是,那太麻烦了,直接把演员挂在绿屏前拍摄,再和背景合成在一起轻轻松松就能搞定。

 然而,杜克依靠的是传统搭景和数字技术的完美配合来实现…这是高超的艺术指导想象力加上先进的数字技术作业诞生出的结晶。

 首先,整个无重力场景是在真实的布景里完成的,包括约瑟夫·高登·莱维特在内的演员们被悬挂在布景中制造失重的效果。

 不过这种悬挂不是仅仅挂几条威亚这么简单,按照动作指导吉米·卡特的要求,拍摄现场的威亚多到如同森林一般。  m.sHAnZxS.coM
上章 好莱坞制作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