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节 现实难题
海军司令部很快就给了谈仁皓答复,相关的文件是在十月八
的时候送到的。进攻百慕大群岛的行动可以由谈仁皓决定,而进军纽芬兰岛与新斯科舍半岛的行动还没有在计划之中,谈仁皓只能协助罗云冲与陆战队做好进攻的准备。而研制新式战斗机,与改进现有战斗机的事情甘永兴亲自安排,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另外谈仁皓也应该在前线自己想办法,海军司令部会尽快派遣一批工程师过来提供帮助。
甘永兴几乎为谈仁皓提供了他能提供的所有帮助。只是在进攻纽芬兰岛与新斯科舍半岛的问题不是由海军就能决定的,因此甘永兴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只是让谈仁皓与罗云冲协作,先做准备,至于打不打,这要今后才能确定。
收到了甘永兴的答复之后,谈仁皓立即就把相关的消息告诉给了罗云冲。可是,海军司令部当时提供的帮助并不能从实质上解决问题,而且前线出现的情况已经超出了谈仁皓与罗云冲的预料。
首先是古迅雷的地面部队在墨西哥战场上遇到了麻烦。陆军远征军在九月上旬发动了第三次战役。而原本计划是在八月上旬就发动进攻,结果因为要首先照顾韩绍锋攻打古巴的行动,古迅雷不得不把进攻时间一推再推,直到韩绍锋打下了古巴东南部地区,基本上完成了战役行动之后,古迅雷才在九月上旬的时候发动了第三次战役。而耽搁的这一个多月时间里,古迅雷并没有获得多少增援,相反,艾森豪威尔利用这一个月的时间调整了防线,还得到了增援部队,古迅雷的进攻就不会太顺利了。
从墨西哥城到帕丘卡-德索托,仅仅不到100公里的距离,古迅雷的远征军走了二十天。从一开始。战斗就非常不顺利。当时,古迅雷曾经考虑过放弃帕丘卡-德索托,绕道北上,可是这座只有10万人不到的城市,是墨西哥城北部地区的交通枢纽,其地位就如同墨西哥城南部地普埃布拉一样,远征军要想北上,就必须得打下这个交通枢纽。也正是如此。艾森豪威尔才在这里部署了重兵,要将远征军挡在墨西哥城。
从九月八
,到二十九
,二十一天的战斗中,前后有十一个陆军师上阵,在损失了超过8万名的官兵之后,古迅雷的部队才推进到了帕丘卡-德索托,而此时他要面对的是一座完全军事化的城市,甚至可以说是一座巨大的堡垒。艾森豪威尔在这里部署了三个步兵师,另外还在附近部署了四个师的兵力。古迅雷当时能够投入进攻地也不过就八个师而已。并不比艾森豪威尔多多少。
十月一
,进攻帕丘卡-德索托的战斗正式开始,与之前的进攻行动一样。攻城战打得异常的艰难,很多时候,进攻部队不得不呼叫航空兵,将进攻路线上的所有建筑物炸平了之后,再继续向前推进,以避免遭到美军的伏击。到十月五
,仅仅四天不到,进攻部队就消耗掉了原本计划要用十天的物资,随后就因为物资匮乏不得不停了下来。当时,作战部队需要的物资仍然只能够依靠地面交通线运送。而且主要就是公路交通线。虽然墨西哥政府在首回了首都之后,投入了更大的力量来支援帝国远征军,承担了主要的后勤保障工作,但是这仍然无法
足前线地作战要求。
艾森豪威尔立即在此时投入预备队发动了反击,远征军由攻转守,也幸亏古迅雷已经掌握了对手地战术,提前下达了防御命令,不然的话,恐怕远征军就要被一路赶回墨西哥城了。到十月八
。也就是谈仁皓收到甘永兴的回复这一天,古迅雷已经连续给罗云冲发了三封电报,要求提供强力支援,派遣更多地航空兵,动用运输机为前线输送物资,另外尽快安排船队直接前往韦拉克鲁斯,好通过海运获得作战物资,而不是效率低得多的陆上运输。
罗云冲不得不调整部署,将原本应该安排到巴哈马群岛的一部分战术航空兵派到了墨西哥战场上去。当初,他也承诺,在打下了古巴东南部地区之后,将全力支援古迅雷向墨西哥北部地区
进。现在不但把古巴东南部地区打了下来,还占领了巴哈马群岛,罗云冲也应该兑现他的承诺了。
在十月七
的时候,罗云冲还出动了他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大规模轰炸了设在巴耶斯城的美军后方营地,炸毁了大量的物资与装备,让刚,刚到达战场的两个美军师无法立即投入战斗,不然的话,恐怕古迅雷在九
或者十
就要到前线去与美军拼命了。
这些增援所起到的作用都相当有限,远征军最缺乏的还是作战物资。虽然陆军更注重配合,很多时候甚至可以从敌人手里夺取作战物资,在消耗物资的速度上,比陆战队要慢一点,但是几十万远征军在前线作战,不说别的,光是食物,每天就要消耗上千吨。弹葯的消耗就更不用提了,平均一天用掉10万吨作战物资也只是很平常的,战斗打得
烈的时候,一天用掉15万吨的物资也不算怪事。而当时,帝国陆军主要的卡车载重能力是5吨,从古铁雷斯到前线,需要不间断地行驶两天两夜,就算不考虑司机休息,卡车维护的事情,来回需要四天。按照平均一天消耗10万吨物资计算,就需要投入8000辆卡车,连续不断的向前线运送作战物资,而且,这还没有算上卡车本身消耗的油料,以及司机需要的生活必须品。如果都算上的话,并且按照实际情况,也就是五天跑一个来回来计算的话,那么就需要至少15000辆卡车。当时,真正投入使用的卡车还不到10000辆呢!
真正能解决问题的还是海运,可是墨西哥湾并不是帝国海军控制的地区,船队进入墨西哥湾的危险
很大,美军的潜艇,还有轰炸机,都能够对船队构成威胁,最主要的是,罗云冲当时无法抽调船队来负责运送工作。还有,韦拉克鲁斯距离战线很近,本身就不安全,船队去了之后,反而容易遭到美军的打击。
当然,罗云冲没有让古迅雷失望,他已经表示会尽快安排船队前往韦拉克鲁斯,而古迅雷也表示将尽快确保韦拉克鲁斯地安全。十月六
,罗云冲就派出了由几艘小型战舰组成的探路舰队。沿着尤卡坦半岛航行,确定一条可以让船队通航的近海航线。虽然近海航线更危险,而且航程肯定会增加不少,但是总要比遭到美军潜艇与轰炸机的围攻好得多吧。这也是当时唯一的办法,只是,至少要到十月中旬底的时候,才会有船队到达韦拉克鲁斯,而且这还要看古迅雷能否在此之前确保韦拉克鲁斯的安全。
除了墨西哥战场之外,巴哈马群岛那边也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利用巴哈马群岛做护航战斗机地前进基地,这是司马昭之心。美军指挥官不可能不知道这层厉害关系。而且。部署在大巴哈马岛。大阿巴科岛,新普罗维登斯岛等岛屿上的战术轰炸机将直接威胁到佛罗里达半岛,打击佛罗里达州的前线机场。以及个大中小城市。这个威胁不能说不大。在没有办法从海上反击,并且打回巴哈马群岛的情况下,美军的唯一选择就是加强对巴哈马群岛的轰炸。
具体的任务是由美国陆军航空兵执行的,而且是由暗德亲自部署与指挥的。这下韩绍锋也有麻烦了。到十月五
,也就是美军全面轰炸巴哈马群岛的时候,陆战队只在克鲁克德岛上修好了一座机场,而且还主要是用来运送葯品等紧急物资地。当时,这座野战机场上地条件相当简陋,没有办法部署战斗机。能够与美军航空兵对抗,掩护岛屿上的陆战队的只有护航航母上地舰载战斗机。而为了确保速度慢得出奇的护航航母的安全。护航舰队已经撤到了马亚瓜纳岛东南海域,战斗机飞到大巴哈马岛上的作战半径达到了350海里,也就是说,只能在前方巡逻大概一个小时,或者是作战20分钟。相反,从佛罗里达半岛上起飞的美军战斗机飞到新普罗维登斯岛上空也只有200到250海里而已,加上“野马”本身的续航能力就要比“游隼”好一点,其巡逻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或者是进行至少40分钟的空战。如果需要保证在战场上与美军有同样多的战斗机在作战。就要多投入一倍的作战飞机数量。而当时护航舰队携带的作战飞机数量是相当有限地,根本就不可能
足要求。
这个难题被交给了谈仁皓,十月七
,谈仁皓让第三舰队航空兵全部换上了战斗机,由郑冠华代替郝东觉指挥,前往马亚瓜纳岛东南海域与护航舰队会合,一同为陆战队提供防空掩护。而第一舰队的两支特混舰队则由朱荣哲代替指挥,晚一天离开金斯敦,前往巴哈马群岛海域,寻找机会轰炸佛罗里达半岛上的美军机场。
舰队的支援无法迅速到达,而陆战队的损失就惨重了。到十月八
的时候,已经100多名工程兵被炸死,另外还有300多名陆战队的官兵伤亡。最重要的是,当时已经运送到了前线的大量工程物资与设备被摧毁。原本计划在在十月十
之前,在新普罗维登斯岛上修建地大型野战机场是不可能完成的,而且也不可能修复该岛上的美军机场。按照韩绍锋的估计,就算在舰队到达之后,夺取了制空权,也要到十月底才有可能修复机场,并且建好野战机场。也就是说,要到十月底,为轰炸机群护航的战斗机才能够进驻巴哈马群岛。
对于陆战队的施工进度,罗云冲严重不满,可是他的不满也不能解决问题。韩绍锋已经力所能及的在加快施工进度了,很多时候,是轰炸刚刚结束,工程兵就开始抢修受损的设备与设施,然后继续施工,大部分牺牲的官兵都是因此而被美军投下的无规律定时炸弹给炸死炸伤的。
当时,韩绍锋还乐观的估计了施工进度,实际上,直到十一月上旬,美军机场才被修复,而那座专门为护航战斗机修建,但是却达到了进驻重型轰炸机标准的野战机场要到十一月中旬才能完工。也就是说,在十一月上旬之前,罗云冲最多让他的战略轰炸机部队去轰炸佛罗里达半岛,或者是到墨西哥战场上去支援古迅雷,执行战术轰炸任务,而要扩大战略轰炸行动,那要到十一月的中旬了。
除了这些问题之外,其他的很多问题也都没有立即得到解决。海军新成立的十二支运输船队要到十月底才能够投入航运,虽然海军司令部已经保证,到年底的时候,将至少再增加1200艘运输船,组成至少24支运输船队,可那也要到年底了。
为罗云冲补充的轰炸机要到十月中旬才能到达,主要是储备在瓦胡岛的航空汽油几乎被用光了,没有足够的汽油让这些轰炸机飞过来。而由海运运送的一批“狼鸠”式轰炸机也被留在了珍珠港,船队改装远征军继续的作战物资。
反到是“狼鸠”机群的飞行员首先到了巴拿马,这批飞行员大部分都在“鹏”式飞机上飞过几十个小时,只是当时没有足够的“鹏”式轰炸机。罗云冲立即将他们组织了起来,与其他机组轮换出击,以降低飞行员的疲劳度,同时保证让飞行员有足够的士气。
谈仁皓这边的事情也多得让他忙不过来,虽然问题堆积如山,但是有一点必须得承认,很多问题正在陆续得到解决,局势也正在好转之中。
m.SHaNZx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