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暗地纯白文集 下章
第六代的表达风格
 第六代的电影我看的不多。

 但举凡能以年代概括的东西,必将有其相通之处,陆川把这个年代的理念换做了一个大众可以接受的主题,****作《寻》得以公映。娄烨《苏州河》,王小帅《17岁的单车》也被我从隔壁的盗版店铺中泡沫般的拾起,《回家过年》、《小武》、《头发了》…其间又林林总总看了许多其他作品简介。

 便以此番理解来呈现这篇文章。或许在许多人眼中显得浅薄,但灵魂的相通却只是个瞬间的过程,纵然有时会有一些自以为是的误解。

 But Isay,Sometimes,Filmsjustafeeling

 题记

 从某种意义去审视,第六代人表现的内容皆可由一“轻”字概括。

 而“轻”却是可以从多方面去理解的。

 剧中的人物,导演的心态,社会的环境…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则是时代的给予——他们都是70年代的孩子,无论自身力量多么强大,无论自我意志如何隔绝。但必定是活在世俗之中的,这是一个无奈的归宿,是他们身上的烙印。

 而这个烙印的名字叫“轻”

 于他们、于电影而言,“轻”首先牵扯到了许多与责任有关的东西。

 70年代出的都是一些极不负责任的导演,放纵和轻佻是他们一贯的人生态度。在他们的作品中没有任何的拯救意义,他们自己本身就已失掉了现实中的方向感,因此也无法给予他人的人生以任何有益的指导。

 70年代人脑中主观占着极大的地位,或许那也可以算是一种所谓的理想。幻觉意识让他们有了最初唯美的表达理念,但这种理念的蒂却是深深的固扎着现实,一种痛苦的渗透让他们不会飘离的太远。但这也赋予了他们可以落地的表达,他们幷没有因为这个人化的意识太高而无法呈现,相反,在胶片这个载体上,他们表现的清晰而又跳动。

 这种不负责的态度首先是针对自己,然后是片中的角色,最后转嫁到观众身上。这种不负责的态度让他们显得残酷,冷漠,但内心却又是无比的脆弱、温情。他们让观众替他们背负身上的苦难,但在这场观看之中,最先痛、最最痛却仍是他们自己。

 正如《寻》的导演陆川所言,他残酷,他需要在影片幵始的时候便把观众一拳击倒。他虽把自己理念说的明白,却在影象表达上难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

 《17岁的单车》之中,王小帅很随意便毁掉了那辆车子,把男孩推到了悲剧的高点,然后落幕,于是我也便被凉在了不尴不尬的位置上观望,但他们不会顾及你的感受,他们总是不想给善良人一个代。

 第六代拍电影是给自己看的,一条极具概括的评论。

 他们的选材范围,表达风格都是极其的随意,突兀,却又总有些必然的联系。简单的似乎奇特,甚至让人觉得荒诞,比如一个与戒指有关的剧情,男主人公辛苦赚钱为女友买下了一枚戒指,而女友却因他贫困另投他怀,愤懑之下,他想起了家里劳作的母亲,又把戒指送给了这个女人,母亲却在他外出的时候把戒指给了他的嫂子…我已记不清电影原来的表述是否如此,亦无法去证实记忆中的这段影象,但那种被误解的感受确是被剥离的异常清晰,久久难忘。

 第六代便是如此的不顾观众的心情,他们皆是制造距离感的高手,没有想让你去接受什么,只愿把我的灵魂在你的不解中疏离。

 显然他们是把电影拍给自己以及相通的人看,但他们也需要掌声,其意义不过是教徒对教主式的,无所谓理解还是不解,然后得意,然后怅然依旧。

 他们很轻,这使他们得以漂浮。他们的痛苦源于生活,他们的灵魂却高于生活,这种游离是真正的劫难,在他们冷漠且暗淡的照片中熠熠生辉。或许他们对自己本身就无法把握,所以他们也不想给别人一个结局,或者说,影片中的人物就是他们自己,哪怕只是一种感觉,他们也想本的呈现。

 最具生活化的电影和最本的艺术,这是第六代最吸引人的一点。

 而或许在某种程度上,人都是需要自我实现的动物。

 这便需要一种表达的辅助,如果选择不当,那么很可悲,你所做的一切都会与你所想的方向背道而驰,成为所有误解的源。

 从这一点来说,《寻》倒是个例子,他和其他的兄弟姐妹是不同的,因为他公映了。他也是第六代作品中最不地道的一个,因为与《苏州河》以及同类影片相比,他失掉了一种合理的表达方式,丢掉了一种感觉。

 商业影评人把它定做惊涑恐怖悬疑一类,是他的失败的幵端,也是它合的幵始。第六代人的东西永远没有硬的载体或脉络,他们的影片定位是不需要归宿的,文艺片,这三个字已经足以。

 能够给予定位的只有导演:新锐,前卫或许还有一些些的颓废以及边缘。

 在《寻》中有人看到了马山的责任,有人看到的一些似乎像腐败一类的东西,但所有人都把陆川的野心写的太小了,举凡第六代导演决不会把视角局限在这么少,这么世俗范围之内,他想表现的是一种小人物的精神世界,这才是他们更热衷的东西:仅仅因为一把手,马山付出了几乎全部的代价,或许这叫做悲哀,来自陆川心底的悲哀。

 于是,这便又必然沦落到了一场与“轻”有关的叙述。所以无论如何的偏题,他还是一个属于第六代人的东西。

 但影片失败之处是在是表达,这场想晦涩却晦涩不起来的表达,让这部影片显得无比的糙、肤浅且没了感觉。如果第六代人失掉了一种所谓的感觉,那么他的作品将会空的一无所有。

 记得一个影评人说:姜文,在这部电影里显得太重要了。

 第六代的人都是狂妄的以为自己可以包揽所有的事情,他们自我的可怕,不知这句话对于陆川来讲,是怎样的一种伤害,但的确,从个人意志的强弱来看,他已远远落后于其他同龄导演,或许,这是因为他过早的把自我推到了一场浮华的商业战斗之中。

 或许他比其他的人显得更加成,却陡然失掉了一种早的艰涩,失掉了最重要的本艺术。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姜文是最大的罪魁,也是最大的合。

 这一切的误解也是起源于这个失败的表达。或者这便是合的代价,或者是陆川真的表达不出,但至少让我想起了一句朋友评说行为艺术的话,中国的行为艺术,徒有理念,没有表达。

 虽然指向不一,但两者必有相同。

 同样是表达,再举另外一个成功的例子——《苏州河》

 自我的力量是很恐怖的,通过表达,他可以让一个导演把内心暴的如此恣意妄为。如果他是一个有感染力的艺术家,那么他的破坏力必定是强大的可怕。

 娄烨便具备这样的力量。

 《苏州河》依旧是小人物的故事,依旧是置若空中的轻曼。却让他呈现的如此绝美,腐烂般的美。影片中反复渗透着灵魂的浮躁、惘以及不安。或许你不能说出其中的感觉,但你内心的不快却正是说明了这场表达的成功。

 可以把同类题材表现的如此不俗,奇特却又漫幻,第六代中,娄烨是难得的一位拥有浪漫和幻气质的导演,这个有所坚持的灵魂写着的不止是肮脏却更多的是美丽幻妙,但现实却是如此的残忍,拥有坚持必定要死去。

 于是以死亡为结局又一次成了娄烨在第六代人中的特例独行。

 而对于第六代人,或许你会以为他们离死亡很近,其实恰恰相反,这样的一个空状态之下,没有死亡。

 或许,娄烨多少真的有些不同。

 透过电影去看一个人的灵魂或许对第六代人是种合理的位置,但如果调转视角,你将一无所获,他们在生活中都是分裂着的,现实中的一面必不是他们袒的灵魂,那是一个隔阂着的面具。

 如果将他们的电影沦落到了一场有关主人的讨论,那么这场讨论必将失败且显得庸俗。虽然他们的电影是最生活化的,但他们本人确又是与生活最疏离的人,你永远捕捉不到电影以及他们的相同,因为这种共不在生活之中,恰在灵魂之内。

 他们都是为艺术而生的人,这种东西自出生时便融进了血

 无师自通的拍摄,让他们拥有了自己的方式和解决的本领,而自我主义又让他们免受其上一辈的影响和渗透,他们的东西必定个性的隔绝,却又另类的怪异。

 这是种与意志和时代有关的艺术,他们注定在世俗中渺小的可怕,却正是这种渺小的“轻”给予了他们漂浮甚至飞翔的可能,他们在自己的思考的灵魂里是个巨人。

 去看看他们的梦吧,那是他们最宝贵的东西。  M.ShAnzXs.coM
上章 暗地纯白文集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