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
1749-1750
 崇祯十一年(1638),卢象升到京城赴任。

 他赶到京城,本来想马上找皇帝报到,然而同僚打量他后,问:你想干嘛?

 之所以有此一问,是因为这位仁兄来的时候,父亲刚刚去世,尚在奔丧,所以没穿制服,披麻戴孝,还穿着草鞋。如果这身行头进宫,皇帝坐正中间,他跪下磕头,旁边站一堆人,实在太像灵堂。

 换了身衣服,见到了崇祯,崇祯问,现在而今,怎么办?

 卢象升看了看旁边的两个人,只说了一句话:主战!

 站在他身边的这两人,分别是杨嗣昌、高起潜。

 这个举动的意思是,知道你们玩猫腻,就这么着!

 据说当时杨嗣昌的脸都气白了。

 崇祯倒很机灵,马上出来打圆场,说和谈的事,那都是谣传,是路边社,没事。

 卢象升说,那好,我即刻上阵。

 第二天,卢象升赴前线就任,就在这一天,他收到了崇祯送来的战马、武器。

 其实崇祯送来这些东西,只是看他远道而来,意思意思。

 然而卢象升感动了,他说,以死报国!

 就如同九年前,没有命令,无人知晓,他依然率军保卫京城。

 他始终是个单纯的人!

 几天后,卢象升得知,清军已经近通州,威胁京城。

 当时他的手下,只有三万多人,大致是清军的一半,而且此次出战的,都是清军主力,要真死磕,估计是要休息的,所以大多数识时务的明军将领都很消停,能不动就不动。

 然而卢象升不识时务,他分析形势后,决心出战。

 卢象升虽然单纯,但不蠢,他明白,要打,白天是干不动的,只能晚上摸黑去,夜袭。

 在那个漆黑的夜晚,士兵出发前,他下达了一条名垂青史的军令:

 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汗!违者斩!

 趁着夜,卢象升向着清军营帐,发起了进攻。

 进攻非常顺利,清军果然没有提防,损失惨重,正当战况顺利进行之时,卢象升突然发现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他的后军没有了。

 按照约定,前军进攻之后,后军应尽快跟上,然而他等了很久,也没有看到后军,虽然现在还能打,但毕竟是趁人不备,打了一闷,等人家醒过来,就不好办了,无奈之下,只能率前军撤退。

 卢象升决定夜袭时,高起潜就在现场。

 作为监军太监,高起潜幷没有表示强烈反对,他只是说,路途遥远,很难成功,卢象升坚持,他也就不说了。

 但这人不但人(太监),人品也,暗地里调走了卢象升的部队,搞得卢总督白忙活半天。

 差点把命搭上的卢象升气急败坏,知道是高起潜搞事,极为愤怒,立马去找了杨嗣昌。

 这个举动充分说明,卢总督虽然单纯,脑袋还很好使,他知道高起潜是皇帝身边的太监,且文化低,没法讲道理,要讲理,只能找杨嗣昌。

 在杨嗣昌看来,卢象升是个死脑筋,没幵窍,所以见面的时候,他就给卢象升上了堂思想教育课,告诉他,议和是权宜之计,是伟大的,是光荣的。

 卢象升只说了一句话,就让杨嗣昌闭上了嘴。

 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单纯的卢象升,有时似乎也不单纯。

 “我手领尚方宝剑,身负重任,如果议和,当年袁崇焕的命运,就要轮到我的头上!”

 袁崇焕这辈子最失败的地方,就是不讲政治,相比而言,卢象升很有进步。

 九年前,他在北京城下,亲眼看到了袁崇焕的下场。那一幕,在他的心里,种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很清楚,如果议和,再被朝里那帮言官扯几句,汉叛徒的罪名,绝对是没个跑。

 与其死在刑场,不如死在战场,他下定了决心。

 杨嗣昌也急了,当即大喝一声:你要这么说,就用尚方宝剑杀我!

 卢象升毫不示弱:

 要杀也是杀我,关你何事?如今,只求拼死报国!

 杨嗣昌沉默了,他明白,这是卢象升的最后选择。

 卢象升想报国,但比较恶搞的是,崇祯不让。

 事实上,卢象升对形势的分析是很准确的,因为夜袭失败,朝廷里那帮吃了没事干的言官正准备弾劾他,汉、内之类的说法也幵始传,如果他同意和谈,估计早就被拉出去一刀了。

 更麻烦的是,崇祯也生气了,因为卢象升上任以来,清军依然嚣张,多处城池被攻陷,打算换个人用用。

 此时,一位名叫刘宇亮的人站了出来,说,我去。

 刘宇亮,时任内阁首辅,朝廷重臣,国难如此,实在看不下去,极为激动,所以站了出来。

 崇祯非常高兴,大大地夸奖了刘大人几句。

 等皇帝大人高兴完了,刘大人终于说出了话的下半句:我去,阅兵。  m.ShaNZxs.COm
上章 明朝的那些事儿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