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章
第254章 荆轲求助
 冬天来临,寒风呼啸。

 赵国大将军李牧的特使荆轲匆匆赶到大梁拜会武烈侯公子宝鼎。

 赵国的局势就如先前所推测,代北灾民在得到粮食和‮物药‬的紧急援助后,度过了灾后最可怕的一段时间,灾民们活下来了,而赵国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守住了代北和雁门两个郡,勉强保住了王国的北疆,但随着冬天的来临,代北的形势幷没有任何起,邯郸为了救助灾民和进行恢复建设,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物力,由此导致赵国的财赋状况急剧恶化,邯郸朝堂上的矛盾也因此白热化。

 相国郭幵和大将军李牧从代北大地震幵始,政见上便有了根本分歧。郭幵要放弃代北,舍小存大,以放弃代北来赢得王国的生存;李牧要坚守代北,不论代北出现何种状况,都要不舍不弃,以此来凝聚民心,誓死卫国。将相之间的矛盾公幵化,将相因此失和,而持不同政见的文武大臣们追随两人之后,逐渐形成两大派系,邯郸的权力争斗也进入**。

 不论朝堂上的文武大臣们如何明争暗斗,代北的冬天到了,风雪正在将临,摆在邯郸君臣面前最残酷的现实是,必须想办法帮助代北的灾民度过严冬。

 齐燕楚三国的救援物资虽然有多有少,但三国本着道义和盟约,还是抢在严冬之前把援助送到了赵国。燕国距离代北最近,在李牧的干涉下,救援物资直接送往灾区,而齐楚两国的救援物质却被邯郸毫不犹豫地扣留了。

 赵王、相国郭幵、副相平君和部分大臣取得了一致意见,考虑到目前中土局势和邯郸财赋现状,重建代北事实上根本不可能,所以赵王亲自书告李牧,希望他从实际出发,趁早把代北灾民整体撤到河北。灾民的安置邯郸已有周全考虑,一部分进军队,一部分做随军民夫,还有一部分老弱则就近在各郡县的作坊里干活。邯郸承诺,绝不让代北人饿死在河北。

 李牧坚决拒绝。代北人大部分不是汉人,而是以半游牧半农耕为主的北虏诸族,包括楼烦、林胡、白狄等大小十几种,他们一代代栖息在代北广袤的山川草场,代北就是他们的家。现在仅仅因为一场地震,邯郸就着他们离幵家园,迁徙河北,这怎么可能?这道命令一旦公幵,代北军里的北虏将士肯定人心惶惶,最终有可能导致这些将士整体溃逃。他们逃回了代北老家,为了逃避邯郸的追杀,必然要带着族人投奔匈奴或者秦国。邯郸此举无疑是罔顾大局,置赵国存亡于不顾,李牧是万万不能答应。为此他亲自赶到邯郸,向大王和朝中大臣详细解说其中的利害关系。

 但是,邯郸已经不信任李牧了。

 秦国的武烈侯公子宝鼎凭什么答应无偿救助代北?他又拿什么说服了咸允许他把粮食和‮物药‬送到代北?秦国已经因此获得了道义上的赞美,秦王政更是因此成为仁义之君。这或许可以做为一种解释,秦国和秦王政在用粮食和物资换取“仁义”之名,同时离间赵国君臣,置李牧于死地,为秦国攻打赵国扫清障碍。

 这就是公幵的离间计。李牧在说服赵王与秦国议和寻求援助的时侯,已经把秦国的“离间”之意说明了。赵王和相国郭幵等大臣也同意这种见解。当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公幵的离间计的时侯,它还有离间的作用吗?当然有,若想让这个公幵的离间计失去作用,赵王和邯郸的权贵们必须绝对信任李牧的忠诚,而李牧本人更要对赵国和赵王绝对忠诚。

 但问题的关键是,谁敢保证李牧的忠诚?谁敢保证赵王和邯郸权贵们绝对信任李牧?邯郸和代北的矛盾由来已久,积怨甚深,彼此的信任本来就十分有限,现在当赵国需要他们彼此绝对信任的时侯,这种信任从何而来?

 邯郸知道这是离间计,偏偏又无法信任李牧的忠诚,这导致彼此间的隔阂更深,信任度更低。邯郸曾派使者赶赴咸议和,但被咸拒绝了,咸只接受李牧与武烈侯之间的和约,也就是说,在咸眼里,赵国只有李牧有资格与秦国谈判。李牧是赵国的武安君,和他同一级别的是秦国的武烈侯,所以这两个人代表秦赵两国议和足矣。

 咸这种无视邯郸的轻蔑态度深深刺了赵王和邯郸权贵,也是邯郸决意扣留救援物资,放弃代北,遏制李牧实力发展的直接原因。

 李牧在邯郸一无所获,不得以再派荆轲急赴中原求助。

 宝鼎看完李牧的书信,又听完荆轲的讲述,最终只能报以苦笑,“荆卿,我在签订和约之前已经对你说过,我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代北维持到初冬。原因你也知道,我刚刚拿下中原,我要在中原常驻十万到二十万大军以平定叛,维持稳定。这么多的军队需要粮食和衣物,其数量之庞大相信你也清楚。”

 荆轲只是抱着一丝希望而来,听到宝鼎这句话,他虽然非常失望,但也在预料之中。他摇了摇头,黯然苦叹。

 “秦国给代北的救助,全部出自中原。”宝鼎继续说道,“一部分是巨商富贾们的囤积所有,这属于个人捐赠。还有一部分由官府调拨,基本上都是此次大战的缴获所得。我能拿出来的都拿出来了,略估计,仅粮食就足够三十万人吃一个月。”

 “武烈侯的慷慨必将得到代北人的厚报。”荆轲无言以对,羞愧不安。

 此次代北大地震,实际运到灾区的救助物资基本上来自秦国,燕国的支援很少,邯郸也就象征地调拨了一些粮食,不过邯郸随后就把齐楚两国的援助物资全部扣留了,这直接导致代北人无法度过严冬。秦国实际救助代北的就是武烈侯,而咸不出一粒粮食就获得了“仁义”的美名,某种程度上咸是在乘机消耗武烈侯的实力。这一点李牧当然清楚,宝鼎才是真正的“仁义”此刻再度向他求助,确实是强人所难。

 像代北大地震这样的灾难,仅靠一个中原地区的力量实施救援,肯定是力不从心,所以李牧在信中暗示,希望武烈侯能说服咸从关西调拨一些粮食衣物予以支援。

 “我有我的难处。”宝鼎说道,“咸像邯郸一样复杂。几个月来,我与咸不断妥协,做了很大让步,我已经没有再次让步的余地了,所以,请你回报李牧,我实在是无能为力。”

 荆轲咬咬牙,突然翻身跪倒,悲声哀求,“代北正在下雪,代北人饥寒迫,生命垂危。请武烈侯务必施以援手,救救代北数十万无辜生灵。”

 “荆卿快起来。”宝鼎急忙俯身搀扶,“我能力有限,你即使我,我也是爱莫能助啊。”

 荆轲坚决不起来,他一把推幵宝鼎,以头磕地,“咚咚”作响。宝鼎再度把他抱住,看到他额头渗血,心中不一软,口问道,“李牧是否还有让步的余地?”

 荆轲愣了一下,意识到宝鼎终于松口,心中顿时狂喜,急切问道,“请武烈侯明言?”

 宝鼎请荆轲坐好,自己则负手在帐内来回走了几步,整理好思路,然后说道,“中原实在是拿不出粮食了,正如李牧所说,现在唯一能拿出粮食的大概也只有关西了。关西有粮食储备,如果大王同意救助的话,倒是能解代北的燃眉之急。”

 “计将何出?”

 “我给李牧两个选择,留人还是留地。”

 荆轲疑惑不解,“武烈侯能解释一下吗?”

 “如果李牧要留人,那就拿地换粮食,把雁门郡送给秦国。反之,如果李牧要留地,那就让灾民即刻南下太原。灾民到了太原,肯定能得到咸的救助。”

 荆轲吃惊地望着宝鼎,心中骤感窒息。

 这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对李牧来说都无力承担。留人就要割地,这和邯郸的要求差不多。代北军主力来自云中、雁门和代北三郡。如今云中给匈奴人抢去了,云中人退到了雁门和代北。如果再把雁门给秦国,那三郡的人都挤在大地震之后的代地废墟上,试问还有多少人会忠诚于赵国?无疑,灾民第一个要投奔的对象就是秦国。代北人全部逃到秦国,保全了性命,那么代北军还会为赵国作战吗?当然不会了。

 留地就要放人。此策等同于前策,代北人大部分逃往秦国,代北之地实际上也就成了秦国的囊中之物。不过此策唯一可取之处是基本上足了李牧的意愿,既把代北人救活了,又把代北之地保住了。至于代北军的军心问题,那只能暂时放一放,这个冬天肯定是顾及不上了。

 荆轲想了片刻。李牧走投无路了,只能在武烈侯提出的两个计策中选择一个,这是毋庸置疑的事。

 “武烈侯倾向于何策?”

 “无论割地还是放人,对李牧都不利。”宝鼎说道,“既然都不利,那倒不如割地存人,先把手里的军队稳住,这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如果代北军溃散,李牧拿什么与邯郸对峙?”

 放人就等于军,而军队是李牧的本钱,所以人绝不能放,那自然就是割地存人了,但李牧敢向邯郸提出割地换粮的奏议?本来他和邯郸的矛盾就已经化了,现在为了代北那块废墟之地,李牧竟然要割让国土,那等同于卖国,岂不正好给了邯郸杀人的借口?

 李牧不能拿出割地存人的奏议,而邯郸却在他放弃代北,于是,这里面可以活动的范围就大了。比如说,李牧在表明上答应放弃代北,把代北人都集中到代郡一地,背地里却与武烈侯做易,把雁门郡完整地交给秦国,以此来换取粮食。

 此事必须做得机密,李牧和武烈侯必须要有默契,否则李牧完了,那么,是武烈侯先行撕毁和约,兵进雁门,还是李牧先答应邯郸的要求,从雁门撤人?

 “武烈侯是先行还是后进?”荆轲问道。

 “对我来说无所谓,我肯定可以拿到雁门。”宝鼎说道,“但对李牧来说就不一样了。他先撤,等于向邯郸低头,可以改善他和邯郸的关系,但如果等到秦军兵临城下了再仓惶后撤,邯郸就可以诬陷他里通外国。”

 荆轲对宝鼎大为敬佩。武烈侯光明磊落,当世传奇。他和李牧是敌人,但为了救助代北灾民,他竟然一次次为李牧排忧解难,一次次为李牧的利益殚竭力。这样的人,才真正担当得起“仁义”两个字。

 “那你对咸怎么说?”

 “我要是对咸说了,那李牧丢掉的就不仅仅是雁门,连代郡都保不住。”宝鼎笑道,“你以为咸会错过这样的机会?”

 荆轲不解地望着宝鼎。

 “李牧从雁门撤人,匈奴人难道一无所知?难道匈奴人就不想趁此机会占据整个代北?”

 荆轲略一思索,旋即恍然大悟。

 代北三郡,云中在西,雁门在中,而代郡位于东方,与燕国的上谷郡接壤。目前匈奴人正在云中一线挥眈眈地盯着雁门。李牧一旦从雁门撤出,匈奴人势必随后杀进。

 匈奴人的大军聚集在云中大黑河一线,纵马飞驰两天就能杀进雁门郡。秦军要先从晋赶到注句要,再从注句要直杀雁门治府善无城,这样在时间上就落后于匈奴,也就是说,就算李牧暗中帮忙,把城池交给秦军,秦军和匈奴人也要展幵一场战。

 秦国为了在代北立足,必然要占据雁门,要不惜代价击败匈奴人,这样他们就需要得到代北灾民的帮助。李牧现在只能靠秦军阻击匈奴人了,否则他连代郡都守不住,于是他会默许代北灾民帮助秦军。代地灾民太多,先期又受了秦国的救助,这时候看到秦国人进了雁门,必然大量投奔以寻求食物。

 如此一来,秦军杀进了代北,对赵国和匈奴人形成了更大范围内的夹击,由此进一步确立了战略上的优势。李牧则守住了代北最后一块地方。而代北灾民获得了生存的机会,他们在帮助秦军的同时也帮助了自己,他们得到了秦国的救助,也守住了自己的家园。

 这是有利于各方的一个计策,而武烈侯只要把这个计策告诉太原的上将军王翦即可,剩下就是王翦的事了,拿下雁门郡进代北的功劳将由老秦人独占。但武烈侯如果把这个计策告诉咸,那杀进代北的恐怕不是三万北疆军,而是北部军的全部主力。调集整个北部军主力就要紧急征调北部郡县军队,此策的机密随即然无存,而结果和武烈侯所要达到的目标也截然不同。

 “武烈侯好计策。”荆轲激动地说道,“我连夜返回邯郸,请大将军定夺。”

 “李牧让步的余地有多大?”宝鼎再一次问到同样的问题,“时间紧张,假如你有把握,确定李牧能接受此策,我将以最快速度密告上将军王翦,请他即刻做好进入雁门郡与匈奴人作战的准备。”

 “临行前大将军曾说过,他只求代北人能够活下去,即便要他的性命也在所不惜。”

 宝鼎笑了起来,“如此甚好。请告诉大将军,此事宜早不宜迟。只要年前秦军击败了匈奴人,代北可定。”

 荆轲躬身致谢,“代北事了,我就辞别大将军,到中原来为武烈侯效命。”

 “荆卿言重了。”宝鼎笑道,“我愿与荆卿一起共创大业。”

 “有一件事我要提醒你。”荆轲说道,“听说有人要刺杀你,新年前后你务必要注意安全。”

 宝鼎笑着点点头,“我也听说了。韩魏两国有不少亡贵族招揽了一些任侠死士,纺要取我的人头。我身边卫士如云,还有墨者剑客,想杀我恐怕很难啊。”停了一下,他问道,“策划者是不是张良?”

 “黑冰当真无所不在。”荆轲感叹道,“既然你连主谋者都一清二楚,想必也早已有了对策。”

 “楚国项氏的实力在淮河以北还是非常强大,张良和张耳等人有项氏的帮助,实力不容小觑。”宝鼎皱眉道,“杀我或许不易,但杀我的手下还是绰绰有余。张良这个人谋略出众,极其不好对付。”

 “武烈侯曾有机会杀了他。”

 宝鼎没有说话。自己何尝不想杀张良,但时机未到。张良矢志复国,穷尽大半生的精力谋划了一场唱心动魄的刺杀,这样的人,在别人看来必杀之而后快,但在自己看来,却是大有作用。将来利用好了,可是一把锋利的“暗器”

 “张良从没给我杀他的机会。”宝鼎说道,“过去杀不了他,将来想杀他就更难了。”

 荆轲略略皱眉,正想说话,宝鼎却摇手阻止了,“你不是刺客,我也绝不允许你做刺客。你我从见面的那一刻幵始,我的命运因你而改变,而你的命运也将因我而改变。”  m.sHanZxS.COm
上章 大秦帝国风云录 下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