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崇祯二年 下章
第12章 一千五弓箭队
 “朕也没有想到,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皇太极竟然选择在这个时间和地方突破,是朕的过失,如今该如何是好?

 原来是抽调了数万兵力去守这些关隘的,但是陕西和中原的反贼益猖獗,于是朕又把这些兵力拉去杀贼去了,但不知一切都被皇太极算计进脑中。”崇祯帝道。

 “皇上,莫急,如今北京以东四十里就是通州,再过去一百里就是蓟州,袁崇焕赶不及在遵化拦截皇太极,一定会在蓟州拦截住皇太极。皇上再抽调各地的明军进入京畿勤王。”孙承宗道。

 “朕已经在月初宣召天下明军前来勤王,各地都有动员,但是需要时间。现在离北京最近的兵力都已经靠拢过来,准备守护京师和京畿,抗击外贼。如果贼军兵临城下,该如何是好?”崇祯帝道。

 “假如到了那一天,一定不能让守城的士兵忍饥受寒,准备好一切军备,皇上要亲自去犒劳兵士们,巩固大明的人心。”孙承宗道。

 “孙承宗你说的太好了,通州你就不去了,就留在北京替朕总督内外军务,运筹帷幄,朕需要你这样尽忠报国的人在身边啊。”崇祯帝道。

 “老臣,遵旨。”孙承宗庄严的道。崇祯帝说完话后,便在宫女太监们的簇拥中,离开了平台返回了干清宫。

 孙承宗一直跪伏在地上给崇祯帝送驾,听不见任何声响之后,才缓缓的站起了身子,重重的呼了一口气。孙承宗知道自己的肩膀上又扛上了大明死生存亡的重担。

 孙承宗见过崇祯帝以后,立即召见了首辅韩爌,让他带兵去修筑关防,自己亲自到北京各处巡防了几遍,六十六岁的孙承宗才记牢了巨量的信息,回到自己的衙役歇息。

 第二天,孙承宗早早就起,先是召见了首辅韩爌,询问了修筑关防的事情,还有钱粮兵马的事情,韩爌知道上有崇祯帝的旨意,也不敢怠慢,一五一十的说清楚给孙承宗听,接着。

 孙承宗中午又再次亲自去全城各处巡防,生怕在这个大明的紧要关头,有一丝一毫疏忽大意的地方,如果有就要堵死它。

 长城那些被后金兵攻破的关隘,在孙承宗眼里,正是因为明军的疏忽大意,不尽职守才被攻破的。结果连累了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想赶在后金兵前面去遵化堵截,反而被歼灭了。

 孙承宗又是忙了一天,夜里早早就睡下了,明天还有更多的事情要做。睡下前,代没有大事,不要惊扰自己的睡眠,下人们听取了,但是,孙承宗睡到半夜的时候,突然接到崇祯帝的圣旨,让他立即去守备通州。

 孙承宗知道崇祯帝是放心不下皇太极,生怕要是袁崇焕守不住蓟州,皇太极就会一马平川的打到北京来了。

 孙承宗理解并接下圣旨,马上叫下人打点行装,只带了二十七名骑兵走东便门,直奔通州而去。

 出发前,带着圣旨而来的宦官问孙承宗,为什么只带二十七骑去通州,孙承宗回答他说:“一兵一卒都不能多带,都要留下来保卫皇上,保卫大明啊。”太‮听监‬后极度的佩服孙承宗的襟能怀天下。

 当孙承宗马不停蹄的来到通州以后,立即召见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一起商量固守通州的事宜。

 马世龙这员猛将,也重新聚到了孙承宗的麾下,袁崇焕和马世龙都受过孙承宗的提拔,崇祯二年,孙承宗六十六岁,袁崇焕四十五岁,马世龙三十五岁,如果崇祯帝能知人善用的话,大明的中兴就不愁没有将才了,十一月,十

 孙承宗现在也摸不透后金兵的目的,后金的目的如果是蓟州,但是那里袁崇焕已于十达到,如果后金兵死攻蓟州,那么他们可能还没有攻下蓟州,明朝几十万的援军就会抵达蓟州。

 孙承宗又想如果皇太极趁明军现在守备真空的时机,在袁崇焕不察觉的情况下,绕道进攻北京呢?那么自己所在的通州就是北京最后的屏障了,自己一定要尽心尽力守到一兵一卒为止,也要尽忠报国、在所不惜。

 在这样提心吊胆的日子,一天一天过去,后金兵的消息依然没有传来,孙承宗在通州坐立不安。因为不知道前线的情况,就会把事情往坏处去想,难道是皇太极攻陷了蓟州了吗?

 难道袁崇焕输了吗?这样的想法,一直在孙承宗脑海里延续到十一月十四,孙承宗终于接到了蓟州的飞鸽传书,了解到后金兵已经于十潜行绕道蓟州已经四天了。

 孙承宗看完飞鸽传书的字条以后,大吃一惊、这下非同小可。一方面立刻要求袁崇焕带兵回援通州和上疏朝廷,另一方面,马上召见保定巡抚解经传、御史方大任、总兵杨国栋,告诉他们后金兵的动向,要他们马上去城上巡防,以防不测。

 因为后金兵已经潜行四天,很可能会立刻兵临城下,发生攻城战事。***皇太极攻下遵化等地以后,却没有料到袁崇焕回援及时,已经赶在自己的前面驻防蓟州了,于是潜行绕道蓟州去攻打通州,想要在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攻破通州。

 但是在去往通州的半路上,行踪已经显,害怕自己夹在通州和蓟州之间,先设下伏兵,皇太极决定再次绕道通州,取道通州西北的顺义和三河绕过通州,直攻北京。

 而袁崇焕得到后金兵已经潜行绕道蓟州四天以后,立即领九千辽东骑兵驰援北京。先是绕道通州东南的河西务,以避免直接西进去通州中了皇太极的埋伏。

 而皇太极得知了袁崇焕不尾随而来去救通州,而中自己的伏兵。皇太极知道时不我待,于是也立刻改变战法,也绕道通州直接去攻打北京城。

 袁崇焕在河西务探知到,后金兵没有攻打通州,于是深信皇太极必定改道西北攻打北京城去了,因为自己所部在通州东南方向,皇太极只有绕过二者之间的通州,绕道西北方向避开通州坚城,再南下攻打北京。

 皇太极和袁崇焕都不想自己在通州与对方决战,皇太极是不想自己的时间被拖住在通州,那样得不偿失。

 袁崇焕是不想在通州和后金兵野战,这样自己会处于弱势地位,袁崇焕想要与在辽东一样,凭借坚城防守与后金兵决战。袁崇焕知道皇太极已经先行一步去往北京城了。

 于是袁崇焕选择只带九千骑兵先行支援北京城,因为这样速度最快,也许会赶在皇太极到达北京之前赶到北京城下,然后再命令和抽调各地步军,随后按计划增援北京城,保卫皇上,保卫大明,同时。

 由于皇太极的军队要攻城,还携带了必须的攻城装备,辎重一大,行军的速度就会减慢,而袁崇焕只带了九千辽东骑兵,属于基本无辎重的状态,于是可以极速行军。

 而在通州守备的孙承宗,在得知后金兵绕道西北方向,又和袁崇焕保持沟通联系以后,先立即上疏朝廷。

 然后立刻下达命令:派遣尤岱率领的三千骑兵与刘国柱率领的二千兵马会合,又调三千密云兵去驻守东直门,再调五千保定兵去驻守广宁门。知道后金主力的动向以后,孙承宗果断的又派人去收复马兰、三屯二城。

 于是北京城以东方向有三支部队向自己靠来,正东方面是通州回援的孙承宗万余兵力所部,东南方面是袁崇焕回援的九千骑兵所部,而从东北方面而来的是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十万余大军。

 孙承宗和袁崇焕的援军几乎于十六同时回援北京,孙承宗所部从通州出发,夜兼程。袁崇焕所部从河西务出发,夜兼驰,而后金大军至少提前了他们四,已经向北京进军了。

 紫城里的崇祯帝也在宣召天下明军勤王和就近调兵遣将,最先赶来的除了袁崇焕以外,还有昌平总兵尤世威驻密云,大同总兵满桂驻顺义,宣府总兵侯世禄驻三河。

 崇祯帝并且命令,在京官员、皇亲国戚、功臣宿将,带着自己的家丁们一起到北京城墙上巡逻和守卫,同时,还让太监们也都上城墙去守城,誓死保卫大明。***十一月十八。北京城。

 北京城的东北方向行来两支军队,却不是后金的兵,而是驻守顺义的大同总兵满桂,还有驻守三河的宣府总兵侯世禄二营部队。还是十一月初的时候,大同总兵满桂率领了五千骑兵进京守卫大明,驻扎在顺义。

 同时宣府总兵侯世禄也率领五千兵马驻守在三河,以拱卫北京,保卫大明皇帝崇祯帝。皇太极率领的十万余后金兵马,绕道通州借道顺义而来,由于后金兵的实力过强。

 为了保存实力,先上疏朝廷和驱散百姓,大同总兵满桂与宣府总兵侯世禄决定把自己为数不多的兵马撤回到北京城下,依托北京城防保卫北京。

 而两位总兵的兵加在一起也是一万余人,在顺义和三河是顶不住皇太极的十万余后金兵攻杀的,那样只会白白的断送了明军的性命。

 皇太极见大同总兵满桂和宣府总兵侯世禄撤兵败退北京,于是在顺义和三河洗劫一空,老少不留。

 皇太极知道大战在即,于是大开杀戒,那些还来不及和走不动的老百姓,于是遭遇横祸惨死遍地。北京,德胜门外。满桂和侯世禄两位总兵,率领着五千骑兵,和五千步军共一万兵力,在德胜门外驻扎下来。

 两人一边进行军事防御,设置了三重防马栏,五百铁炮队,一千五弓箭队,其余步军严阵以待,五千骑兵时刻待机冲杀,誓要保卫大明。满桂和侯世禄正焦虑不已,因为害怕崇祯帝降罪他们丢了顺义和三河。  m.ShaNZxs.COm
上章 崇祯二年 下章